李清照对宋朝屈膝投降深痛恶绝,她自已抱受亡国战乱之苦,方对项羽的刚強不屈进行热烈的歌颂。李清照有伟大的爱国情怀。项羽带领三千子弟兵击败秦军主力,在反秦的斗争中他的供献
大英雄岂肯受辱?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春秋战国以来英雄侠士们奉行的一条准则。项羽出身名门,其家世代为楚国大将,身为贵族,是很要面子的。项羽自己尚武而轻文,想凭绝世武功而降伏天下,有其认识的局限。项羽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少年时,同辈小伙伴便无人能敌。父亲死得早,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从小,叔父便教他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项羽并不满足,他要学“万人敌”,令叔父高兴得手舞足蹈,亲自教他研习兵书。遗憾的是,天赋高的人,往往狂傲,项羽并没有学到兵法的精髓。由于狂傲,项羽一贯目中无人。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端坐于浩浩荡荡的车队中最豪华的马车上,项羽见了,竟说三岁小孩即可取而代之。这与他未来的老对手刘邦“大丈夫理当如此”完全两样。由于狂傲,虚荣是难免的,项羽认为,大丈夫功成名就,如果不能回故乡扬名立万,无异于穿着华丽的衣服却在夜间行走。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败在哪里,他始终认为是“天将灭我”。被围垓下,率二十八骑兵,斩将夺旗,来回厮杀,冲出重围。破敌阵,于万马从中如入无人之境,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啊,项羽临死展示给后人的也还是匹夫之勇,仅此而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项羽不善谋略,倒也少了许多弯弯肠子。直来直去的性格,比他那流氓无赖的对手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其实,项羽只能做先锋官,不能当元帅,更不是做政客的料。乌江突围以后,他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不愿“忍辱包羞”,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也不可能放下“自身的高贵”和虚荣,他一门心思的是虎死不倒威,可杀不可辱!李清照欣赏“不肯过江东”的大英雄项羽,是希望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能有一点骨气,能出几个铁血铮铮的汉子。杜牧从政治家的立场认为项羽还有“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可能,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两位文学家的观点也都是各有道理的。是是非非,任凭后人评说。西风烈烈,江水悠悠,斯人已去,江山依在,夕阳仍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自然对项羽会有万种评说,不足为奇!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能从项羽身上读出点教训,读出点智慧,也就不错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