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叫赵匡义,赵匡胤登基后才改名叫赵光义,自己登基后又改名叫赵炅。赵匡义为何要频繁改名呢?
《宋史》中对赵光义改名的经历有这样的记载:“太宗神功圣
赵匡胤称帝,赵匡义改名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朝”。为了避讳赵匡胤的姓名,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登基后又改成赵炅。其实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改了几次姓名,首先避讳赵匡胤改为赵光美,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避讳赵光义的名字,改为赵廷美。只要与皇帝姓名相同的人名、地名、事物都要避讳改成其他名称的。(赵光义剧照)
古代避讳的缘起
避讳是形成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现象,起始于商周时期,形成在秦始皇时期,以后一直到清朝,都在完善所谓的“避讳”制度,到了民国时期逐渐消失,不过在生活中还可以看到部分避讳的遗留。
避讳的对象
一、第一类需要避讳的对象是皇帝(包含追谥的皇帝)以及主要的皇室成员。
1.李渊的祖父是李虎,被李渊追谥为帝,他的“虎”字成为唐朝的避讳,人的姓名中有“虎”的全部要改成别的字;地名上带“虎”字的也要改,著名的虎牢关改成了武牢关,不过过了唐朝又改回来了;老虎不能称老虎了,改叫“大虫”或者其他名称;据说唐时期便溺的器具叫“虎子”,这个不行,改成了“马桶”,马桶就是这样来的!(唐朝不是这个称呼)
2.慈禧太后当政几十年,她弄了一个另类的避讳,因为他属羊,忌讳说羊和吃羊肉,羊肉改成了“福肉”,她还搞了老虎之类的忌讳,因为老虎吃羊,哎,这都不行啊。(羊有时也很牛)
这个是古代王朝最重要的避讳,搞不好要掉头坐牢的。
二、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以及孔子等圣人的名讳也要避讳。不过不是普遍现象,在某些朝代是这样处理的。(孔丘的丘字也是要避讳的)
三、对自己长辈祖先的避讳。这个就简单多了,就是自己家族的人有这样的避讳,现在我们家庭里或者家族里面有祭祀祖先的,一般都保留有祖宗牌位,上面都有避讳的遗留,家庭有的可以看看,避讳的遗留也有的。
避讳代表着尊重和权威,但是也有滥用的情况,在过去的王朝中有些大臣也要避讳自己的长官及其祖先的名讳的。
比较搞笑的是这个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这个是州官田登滥用职权的表现。
因古代避讳制度形成的习惯性对策
帝王及其家族主要成员的避讳是不可以冒犯的,轻者处罚,重则掉头。因此,在古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对应的惯例。一般情况下有三种:
第一、改字法。
就是将避讳的字用其他字代替,简单而直接。有时国家对避讳的地名或者物名作统一规定代替。
第二、空字法。
就是遇到避讳的字,直接空出一个字的空间,当时的人一看就知道避讳什么了,现代的人有时以为是漏写了字的。
第三、缺字法。
遇到避讳的字后,在原来的字上减少一笔来代替避讳的字,这不是错别字,是避讳习惯养成的。
在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上,以皇帝本人以及帝王祖先的避讳最为看重,对犯规的人处罚也比较重。
在清朝乾隆时期,“五福临门”的门楹联是绝对不允许张贴对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福临”两个字,爱新觉罗.福临就是顺治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