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所问的其实是两个周培公的结局。一个就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周培公,另一个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
这里我先回答下题主所问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必然对康熙重臣周培公印象深刻,智计百出,忠肝义胆。
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功勋何在?又真的不得善终吗?
康熙重臣,功在何方?
周培公是湖北人,湖北的朋友可以傲娇一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智计无双,文武双全,那么他究竟有何功绩于大清?
周培公之于大清,至少有三大功劳,智平察哈尔,劝降王辅臣,上策噶尔丹,我们一一来说。
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朝廷大军多在平叛,京城空虚,察哈尔王趁机叛乱,威胁军师。此时周培公无人可用,便召集八旗家奴仆人组成临时部队,以察哈尔王的无尽珠宝为诱饵,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最终平定察哈尔王叛乱,保卫了京城的安全。
如果说智平察哈尔只是开胃小菜,那么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绝对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摆出了一桌满汉全席,那就是劝降三藩的重要帮凶——陕甘提督王辅臣。
王辅臣人称「活吕布」,除了长得像吕布,战斗力同样爆表,清军胆寒。当时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云,贵,川,湘,闽,粤等地大举进攻,王辅臣在陕甘地区也攻城拔寨,威胁关中。且王辅臣所在区域距离京师较近,王辅臣成为朝廷平定三藩之乱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周培公随同大将军图海出击王辅臣,周培公毛遂自荐,入城劝降王辅臣,最终成功招降了王辅臣。让三藩之乱的不利局面得到改善,康熙就此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后来周培公因功任职山东,与总兵不和罢官回家。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时,闲居在家的周培公立即上奏康熙,提出平叛策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视。
在这三次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军事斗争中,周培公都展示了惊人的智计水平和能力,深受康熙赏识,为大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三大奇功,别有主张(陕西提督王辅臣 剧照)
周培公在史料中的记载较少,但确实对大清朝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在这三大奇功中,历史与影视也有一些差异。
在平定察哈尔王扰乱时,到底是图海为主还是周培公为主,这是一个问题,至少二人在此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一人之力也。
劝降王辅臣是史料明确记载的周培公的重大事迹,毋庸置疑!但周培公之所以能成此大功,也与一些外界条件密不可分。
一方面王辅臣本是一个首鼠两端,唯利是图之人,反叛之心并不强烈,不过追逐利益而已。另一方面王辅臣手下多有人不赞成反叛,且与周培公是同乡,与周培公暗通信息,这让周培公对王辅臣集团内部情况有充分了解。
周培公提出招降一事,得到了大将军图海的认可和支持。康熙皇帝,也十分重视,亲自接见周培公,并赦免王辅臣罪行,封其高官厚禄,这也为周培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除了王辅臣的后顾之忧。虽然王辅臣后来也未得善终,畏罪自杀。
可以说劝降王辅臣是以周培公为主导,多方力量密切配合,各种条件渐趋成熟的最终结果。
在针对蒙古准格尔部叛乱事件中,周培公提出了自己的平叛策略,但并没有参与具体的平叛事宜,功在谋而不在行。然,正确的战略谋划也是极为重要的,否则谋圣张良也不会位列「汉初三杰」之一。
一品提督,卒于沈阳(周培公)
周培公对大清虽不如影视剧中浓墨重彩,但其确实为大清做了不少实事。特别是劝降王辅臣,瓦解三方内部,扭转战略局势,功莫大焉!
那么对于如此有功之臣,康熙皇帝和清王朝的态度究竟如何呢?
在周培公招降王辅臣后,周培光不求封赏,因其年幼时母亲以死殉父,只愿皇帝加赐其母亲。康熙皇帝也不含糊,对其父母亲均加以封赏,还亲自撰写祭文,规定祭祀标准。在三藩之乱还未平定的关口,还特意恩准周培公回家为母守孝三年。
周培公守孝三年满后,便被康熙任命为山东登莱道。在山东为官期间,周培公与总兵不和,三年后罢官回家,从此一呆便是十年。
康熙皇帝在得到周培公平定蒙古准葛尔部的条呈后,再次启用周培公,任命其为盛京提督。
在清朝,提督是主管一省或两省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从一品。全国也仅有 15 位提督,绝对的封疆大吏。
周培公所任的盛京提督,盛京即是如今的沈阳,乃是满清的「龙兴之地」。虽处东北,但对满清来讲,其战略地位和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康熙将此职交予周培公,也足见其对周培公的信任和善待。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培公之所以远赴东北,乃是由于其汉人身份,遭到满清贵族的排挤。
这种说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从提督的品级和盛京的重要地位来看,这种说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真要排挤,要么干脆不用,要么调到西北西南岂不更好,为何排挤到「龙兴之地」沈阳呢?
1701 年,周培公卒于盛京提督任上,时年 69 岁,属于正常死亡。从其去世的年龄和去世时所担任的重要职务而言,善终是可以确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