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他可能成为明君吗?

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根据崇祯的生平经历来看,即便他生在平稳时期,也很难当一个明君。因为他的性子不仅急,还多疑,不够厚黑。古今中外的大帝无一不是脸厚心黑的人,崇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20:00:12

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根据崇祯的生平经历来看,即便他生在平稳时期,也很难当一个明君。因为他的性子不仅急,还多疑,不够厚黑。古今中外的大帝无一不是脸厚心黑的人,崇祯在这方面偏偏就差点意思。而且最要命的是,他还没担当,经常推卸责任。这种性格缺陷就使得他很难成为明君。

我们可以把崇祯和康熙做个对比。

康熙性子也急,他决定撤三藩前,朝内以索额图、图海为首的大多数大臣都反对,因为大家知道,三藩手中都握有重兵,早已是尾大不掉之势。而且康熙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善后待遇就撤藩,一旦三藩举兵反叛,必然会引起大动荡。当时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几个人坚决支持康熙撤藩。

此时,反对撤藩的人不一定是奸臣,主张撤藩的也不一定是忠臣。

而在这种大背景下,康熙居然立排众议,直接下令把三藩撤藩了。

撤藩令下达后,果不其然,三藩起兵,天下震动。短短数月时间,全国就有八省倒戈。

出现这种情况,康熙也很尴尬。玩政治,不超过四十五岁,终归还是幼稚。后来出来给他擦屁股的还是像图海这群当初反对康熙撤藩的大臣。但康熙没有后悔,此时的他,成长了,作为一个有基本素质的帝王,他没有杀掉提议撤藩的明珠、米思翰等人。他非常有担当的承担了责任。挽回了人心士气。

就凭这一点,清朝就不会完。

再看崇祯。

崇祯继位时,他没权力吗?不,他有!他仅凭一纸诏书就可以想杀谁就杀谁。末代皇帝能有崇祯这么大权力的还真不多。

明朝真的就没救了吗?不,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很正常的政权:干臣,精兵,强将,哪一种都不缺。赋税体系也是正常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手虽又内忧外患,但并不算无可挽回的牌面,竟然让崇祯打糊了。

他为什么打糊?

原因前面说了,他的性子太急,又多疑,脸皮薄,还杀人不得其法。

比如说杀杨镐,真的很不应该。

万历四十七年,杨镐指挥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惨败,按理说,杀他立威也没什么。但考虑到萨尔浒之战的复杂性,杨镐也只是背锅的,所以明神宗、光宗、熹宗,都没杀他。

然而等到了八年后,崇祯雷厉风行,却下令杀了杨镐。

什么啊这是?现在杀他有啥意义?他都下野多少年了,杀人立威也不是这样立的啊。

崇祯这个时候,应该请杨镐出山,问问他对辽东军事的看法。兼听则明,问一问杨镐所见到的情况,知道他是怎么输的,这可比杀他有意义多了。

然而,崇祯居然莫名其妙的就把给杀了。跟闹着玩似的。

这种杀人不得其法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毛文龙和袁崇焕。

袁崇焕莫名其妙杀了毛文龙,对此,崇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毛文龙是持有尚方剑的一路大军统帅,这是能随便就杀的人吗?面对这样严重破坏管理体制的行为,崇祯居然认了。而事情到这还没算完。等到了袁崇焕出事,崇祯居然又将这事拿出来追究袁崇焕的责任。

后来这种闹着玩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陈新甲奉崇祯的命令与皇太极议和。在与清谈判议和条件时,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陈新甲泄漏了清兵提交的议和条件,被社会知晓了。然后崇祯矢口否认,杀了陈新甲。

陈新甲死的冤透了。有他最榜样,最后谁还愿意为崇祯卖命?最后大顺灭亡明朝,一点也不奇怪。

总的来说。崇祯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是个有了权力,却越用越糟糕,越用越混乱。而且杀人还不得其法,越杀越乱的人。

他临死前甩锅,说“君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毫无任何道理。不客气的说,他不但不是明君,还是个昏君。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居然还是一个特别勤奋的昏君。明朝就是毁在了他手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