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代的更与迭,兴与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先进的必然会取代落后的,如果制度从根本上腐朽了,单凭几位能臣贤将,能在一时延缓其腐朽的过程,但根本不可改变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20:56:30

戚继光是抗倭名将,王阳明是心学宗师、文武兼具,张居正是一代名相,孙承宗是“军战”大家,这四人皆是当世之豪杰。

若只是“保一方安宁,拒外敌于国门”,戚继光、孙承宗与王阳明三人都能够做到;但若需“起死回生,扶国之将倾”,孙承宗与戚继光就不大有这个能力了,而王阳明虽然“文武兼具”,却没有居中辅国的实例。张居正则不同了,他柄国十载,居中持重,在他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里,大明一扫往日的颓势,蒸蒸日上,海晏河清。

01:一代首辅是这样炼成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被授“庶吉士”。

明朝历来有“非庶吉士不能入阁”的传统。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传统:自明英宗正统皇帝后,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挑选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可以说,能够成为翰林或者庶吉士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是否曾担任过翰林或者庶吉士也成为入阁的门槛。

成为庶吉士后还需学习三年,朝廷会指派经验丰富的官员作为教习来传授各种知识,张居正很幸运,教习中有一位叫做徐阶的内阁重臣,而徐阶非常器重张居正。

张居正入仕的这一年正值严嵩与夏言争夺内阁首辅的白热化阶段,后来严嵩胜出成为内阁首辅。这二人的争斗,张居正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但他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 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张居正从这里认识到朝廷问题的根本在于皇帝和严嵩,但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因此对朝政失去信心。嘉靖二十九年(1550),张居正趁生病的机会休假三年。

离开官场的这三年里,他走遍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在寄情于山水的同时,张居正也见到了帝国繁华景象下的黑暗,他在《荆州府题名记》 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四十三年(1564),张居正的老师,内阁首辅徐阶推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侍讲,成为裕王府的幕僚。这是一次很大的机遇,虽然此时的裕王还未被确立为太子,但谁都知道裕王就是将来的皇帝,而成为他的幕僚就注定了能够飞黄腾达。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继位,成为帝国新的皇帝,而张居正也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

此时在张居正面前还有最后一位对手——首辅高拱。高拱是裕王府的老资格了,深受裕王的信任,但是在与徐阶的交锋中败给了徐阶,后来徐阶致仕后,高拱才成为内阁首辅。

高拱为人专横,喜欢搞一言堂,《明史》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也确实是如此。高拱入阁后,与其意见相左,或与他有旧怨的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殷士儋都被排挤而走,偌大的内阁只剩下高拱与张居正二人。

高拱“自负”,但连徐阶都未放在过眼里的他却对张居正惺惺相惜,相约将来入阁一同匡扶社稷,不过在“遗诏事件”后,两人也彻底决裂,而张居正亦对高拱心生不满,有高拱在,张居正的改革大业始终无法进行开展,于是张居正在等,他在等一个将高拱彻底扳倒的机会,这个机会终究会来临的。

遗诏事件: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按道理应由阁臣共同商议起草遗诏,但徐阶只邀请了门生张居正,而没有通知政敌高拱。高拱此前以为张居正是与他在同一条战线的,经过此事才晓得张居正原来是徐阶的门生,从此与张居正生出间隙。

隆庆六年(1572),朱载垕驾崩,十岁的朱翊钧登基为帝,高拱作为顾命大臣继续担任内阁首辅。本来是没什么的,然而高拱跋扈惯了,竟在内阁说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其实这句话本没什么大碍,但他被有心人张居正听到了,于是张居正将此话做了些改动,让政治伙伴“宦官冯保”传到了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的耳朵里。

“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这简直就是诛心之言,高拱因此事下台,张居正顺利的成为内阁首辅,从此开始他的改革大业。

02:两大改革一扫大明旧日颓势,国家蒸蒸日上,海晏河清

上文中提到张居正入仕不久后在《论时政疏》中提出“血气壅阏”与“臃肿痿痹”之五病,以前他职低位卑,没有办法做出改变,但如今他贵为宰辅,早已不是当日了。

张居正深刻明白帝国的毛病主要就在于“吏治昏暗”,而“财政空虚”、“国防不稳”等一切问题都可以看做是由于“吏治昏暗”而导致的。所以张居正掌权后推行的第一条改革措施就是“考成法”。

“考成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命每个衙门(包含官员)建立三套账簿,一套送六科与都察院;一套保存于六部;最后一套交于内阁。账簿上记载衙门(包含官员)当年所需完成政绩(工作计划),然后年底考核时核对账簿上所列事项有未完成,以此作为考核官员的依据。张居正又以六科考核六部,内阁考核六科的方式让内阁实际成为朝廷中枢,毫不掩饰的说,张居正把持的内阁是明朝历史上权力最大的一段时期。

考成法带来的效果显著,朝堂一改往日的萎靡之风,做到了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效率。在解决好“吏治”这个问题后,张居正推出“一条鞭法”,开始着手于财政改革。

“一条鞭法”即是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从中渔利;

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在张居正的改革下,朝廷吏治逐渐清明,工作效率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朝廷财政也有了一定的好转,太仆寺加上太仓的存银,总数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

改革大业尚未完成突然崩逝,十年苦心毁于一旦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

就在张居正死后不久,言官们开始疯狂上奏,指责张居正生前的罪行,于是万历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改革也因此被迫停止,在张居正病逝的六十二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明朝就此覆灭。

结语

有学者认为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国祚。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可见当时的明朝在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后,无论是吏治、财政还是军事都在向上向好发展,而在后来的岁月里,万历皇帝仅凭着张居正改革留下的老底子就打赢了“万历三大征”,但这只是张居正改革十年的效果而已。

张居正的能力是可以实实在在见到的,所以崇祯才会在危难时说“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救时之相”就是对张居正最好的评价。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