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所在地在当时是如何被选定的?

历朝历代对于皇陵地址的选择都非常的严苛,既要风景优美,又要地势山势要好,就是所谓的风水要好。
历代帝王都喜欢神化自己,不只生前过豪华的生活,而且死后还想继续享用。因而把陵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8 06:21:42

历朝历代对于皇陵地址的选择都非常的严苛,既要风景优美,又要地势山势要好,就是所谓的风水要好。

历代帝王都喜欢神化自己,不只生前过豪华的生活,而且死后还想继续享用。因而把陵地的选择看得至关重要。他们认为陵地的好坏,关系着皇族的盛衰,国家的安危,除派朝中一二品大员外,还要有精通风水的人物到场。这些人观察之后,陵址选好后要上图帧给皇帝过目,皇帝亲临视察后,方能最终确定。

十三陵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约120余平方公里,可谓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景有物的好地方。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就写诗描述了十三陵所处地理的优越。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据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后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通堂。

明十三陵选择陵址是以郭璞《葬经》的“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为依据。

朱棣经靖难之役后攻下南京称帝,年号为永乐,那时他就已经决定迁都北京,都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崩,于是明成祖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羽工、明晓地舆的廖均卿等前往北京选择陵址。一共选择了四处,一是口外的屠家营,二是昌平东北的羊山脚下,三是京西的燕家台,四是目前十三陵所处的位置。但是前三个因为古代那时候避讳比较多,因为忌讳、风水等等原因予以否定。

最终留下了天寿山南麓。此处三面环山,群峰罗列,如几如屏,如拱如抱,南有龙山、虎山相峙而立,恰似自然的门户,又如守门的将军,中心宛如一座大的庭院,其中还有温榆河而过,而且景色十分优美,引人入胜。

考察组最终形成一致的考察意见,认为此地就是最佳的建造皇陵之地,永乐皇帝听过报告后,又经实地查勘,当即下旨,定黄土山为他的“万年吉壤”,这一年朱棣正好50大寿,于是封其山为“天寿山”。

皇陵于1409年5月开始修建,到崇祯帝入思陵截止,一共经历230余年,一共修建有13位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