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研究战国史,对于商鞅劝秦孝公变法的事记忆犹新,其中提及一些领导指挥,分享如下:
商鞅刚开始推行变法时,秦国的王公大臣都非常不爽。这就如向平静的水塘里扔了一盒臭豆腐
商鞅虽然是臣子,但是的确有领导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能够审时度势,目光长远。
其一,在公叔痤向魏王极力推荐商鞅的时候,商鞅已经看清了魏国的庙堂形势,知道在魏国得不到重用,而且有魏王和公子昂把手着朝政,难以放开手脚做事。后面他通过“守拙”躲过了杀身之祸,同时也明确心志要到秦国去实现理想抱负。商鞅在众多国家之中选定了秦国,事实也证明他没选错,目光精准且长远。
其二,商鞅变法所进行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郡县制等都是从长远出发的,看清形势后做的根本性变法。此后也有别的国家开展变法,但他们都没有商鞅这般影响深远,大刀阔斧,所以没有产生脱胎换骨的作用。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
秦国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商鞅统筹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虽然说秦孝公也是不可多得的强主,但是变法基本上是按照商鞅的计划进行。要进行彻底变法,牵涉到各方利益,统筹做事用人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商鞅能够得到秦孝公强有力的支持,解决了上层贵族的阻力,更重要的是得到民心,庙堂、军事、民心都统筹得当,各方各司其职,各发其力,商鞅的确是一个很强的领导者。
其实,商鞅也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大事上看的远看的准,小事上亲力亲为,可谓事必躬亲了。很多时候领导者和执行者都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