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只排到隋唐英雄第16名,三易其主,为何仍有强烈的历史光环?

胯下黄骠马,手持双锏,民间故事中的秦琼与历史上的真实经历相差甚远,但这不影响秦琼强烈的历史光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传奇人物赢得共鸣。
秦琼自带光环,很大程度上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1 01:32:04

胯下黄骠马,手持双锏,民间故事中的秦琼与历史上的真实经历相差甚远,但这不影响秦琼强烈的历史光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传奇人物赢得共鸣。

秦琼自带光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流传甚广的古典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在《说唐》中,秦琼几乎是贯穿小说的主要人物。忠义之后,武功高强,仗义疏财,人送绰号“小孟尝”,其侠义性格可以对标《水浒传》中的好汉形象,符合民间对英雄的定义,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其传奇般的经历,也让人赞叹不止,解救李渊一家为日不留姓名,时运不济被迫卖马,却结实单雄信等绿林好汉,被迫当仇人靠山王杨林的十八太保,解救劫皇纲的程咬金,与各路好汉拜把子,一起投奔瓦岗寨,最后弃暗投明,跟随秦王李世民打天下,功成名就。所以,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功成名就的秦琼,自然会圈粉无数。

至于后人杜撰的隋朝十八条好汉排名,与知名度名不能成正比。试问,排名第三的裴元庆又有多少人记得?在《说唐》中,尉迟敬德和程咬金,根本没有在“隋朝十八条好汉”的名单上,但这两位知名度照样很高。另外,秦琼排名几乎垫底,但知名度大,这不正说明秦琼的个人魅力吗?

其次,三易其主更像是弃暗投明,这与吕布“三家姓奴”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历史上,秦琼先后跟随张须陀、裴仁基、李密和王世充等人。张须陀、裴仁基都是隋朝官员,在他们手下平乱,这是职责所在,况且是在张须陀战死之后,“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李)密,密得叔宝大喜”(语出《新唐书·列传十四》)。后来李密战败,投降唐朝,但秦琼等人被王世充所得,又因为王世充“非拨乱主也”,与程咬金等人临阵归唐。

虽然李密、王世充得到秦琼来归如获至宝,但两人都不是做大事的人,《旧唐书》称李密“终是狂夫”,《隋书》评价王世充“斗筲小器”。秦琼弃暗投明并不为过,况且秦琼还曾经在战场上救过李密,离开王世充也并没有落井下石,因此,所谓“三易其主”,并不能算是人品问题吧。

第三、真实的秦琼同样自带光环。

在历史中,秦琼也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万夫不当之勇。”在没有发迹之前,他的领导隋将来护兒就认为秦琼“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

在跟随张须陀平定叛乱中,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张须陀想诈败引叛军追击,然后派将领偷袭敌人营地,可是手下将领没有一个人敢去。只有秦琼和罗士信(小说中罗成的原型)请战,结果偷袭营寨大获全胜。

两军对阵中,如果敌营中有猛将耀武扬威,秦王李世民就让秦叔宝去灭敌人的锐气。秦琼则跃马挺枪杀敌于万军之中,颇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豪气。在武牢关大战中,秦琼表现同样勇猛,带着数十名骑兵率先冲锋陷阵,打乱窦建德的阵营。在这场战斗中,窦建德被生擒活捉。

隋唐嘉话上还记录一个小故事,秦琼力大无比,所用的长枪比规定的尺寸要大。在围攻洛阳的时候,秦琼骑马入城之前,将长枪插在地上,结果十来个人一起发力都拔不动。当秦琼出城的时候,轻而易举就把长枪拔下,策马而去。后来,每逢国家有重大活动,都会把当年秦琼的长枪抬出来展览。

秦琼年老时候回顾自己一生曾说,“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总共流出的血也得有好几斗。或许这浑身的累累伤痕,正是其英雄光环在民间小说中的折射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