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是怎么打的,感觉好假?

【任微言卿观点】曹刿论战是春秋时期交战双方恪守“战争礼”的产物,擂起战鼓再打仗在当时再正常不过了。要理解曹刿论战,就要理解春秋时代战争的基本形式。春秋时代的战争更像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1 23:28:47

感觉好假是对的,但只是感觉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战争就是如记载所说这么打的。

认为假的原因一:大环境导致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晏子说的,但我感觉解释这个问题也能说的通。同样一颗橘子树生在淮南结的就是橘子,生在淮北就成了枳。是橘子树的问题吗?不是,是温度这个大环境导致的。

同理,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和我们后来所认识的战争有较大差别,会出现曹列论战这样的战争也不足为奇,这正是处在春秋时期这个大环境中导致的作战方式。

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被孟子总结为:“春秋无义战”。儒家所认为的战争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适的。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但礼乐征伐的这一思想却传承下来了。

后来的晋国与楚国的战争,重耳为信守当年承诺,主动退避三舍,这里的退避三舍不是战略性撤退,而是正儿八经的退让。这样的战争和后来战国时期相比,简直就是犯傻行为。

原因二:战争规模

春秋时期的晋、楚两国之间发生的鄢陵之战,短短的几天就结束了。这可是两大强国为争夺中原霸主的一场战争。这么短时间之内结束也是给人好假的感觉。

原因三:战争的目的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同于战国时期的吞并战,春秋各国之间通过战争想要获得的是一种地位,也就是中原霸主的地位。

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

这是出自兵书《司马法》中的几句话,《司马法》是战国初期的一部兵书,成书时间比《孙子兵法》要早。这里边就主要记载了从殷商到春秋时期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攻其国,爱其民”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违时,不历民病”也就是说如果要对一个国家开战,要避开他这个国家的重要农时,在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瘟疫的时候不要去进攻。这相对于后来的《孙子兵法》就有差别了。

原因也很好解释,就是在当时的诸侯国国君心目中,各国之间的战争与矛盾算是一种内战。因为大家都是周朝皇室宗亲或者是曾经一同追随过周王。不能下死手。

总结

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崩坏,但对于战争各国之间还是很有默契的遵守一些作战原则和方法。这对看惯了尔虞我诈战争的我们来说,有些史料记载的战争可能会有假的感觉。但在那种大环境下,这样的战争是确实存在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