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辞海中的解释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
庙号起源于殷商时期,一直到清末,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
庙号一般
庙号,辞海中的解释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
庙号起源于殷商时期,一直到清末,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
庙号一般都是用祖或者宗来称呼去世的大行皇帝的,毕竟这位去世的前皇帝一般都是现任皇帝的爹,所以称祖道宗并无不妥。
比方说我们熟悉的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被称为高祖。一般开国皇帝大多被称为祖,比方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就被称为高祖,李世民才德比他爹强得多,但是也只能成为太宗。比方说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宋朝,所以被称为宋太祖。
而一般在任期内做出卓越成绩的皇帝,庙号大多是太宗,世祖,而能守住祖宗基业的,一般庙号世宗、高宗。另外比较好的像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不过像光宗,熹宗,德宗都算差的庙号,到了哀宗,思宗大约就是亡国之君了。
庙号只能是皇帝才能有的,但是谥号不同,谥号大臣也可以有。
文臣中最高的谥号是文正,很多文官奋斗了一辈子也得不到文正这个谥号,整个大清朝也不过七八个人获得了文正这个谥号。
对于皇帝,谥号是对他他一生工作的总结。
宋以前,谥号很正直,很容易通过谥号看到一个皇帝一生功过,比方说隋炀帝,这个炀字的解释: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没有一个好词,但是宋朝对谥号进行了革新,宋以后一般恶谥很少出现了。
谥号到了清朝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般皇帝皇后的谥号都很长,而且谁也不挨着谁。
比方说《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老师一着急就说:我孝庄如何如何。
但是孝庄是她的谥号,她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知道也不可能用的,孝庄皇后的谥号全称是: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最后的文皇后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妻子,皇太极谥号文皇帝,而前面的16个字都是对她工作成绩的表扬。如果你是清朝大臣,写奏折时提到了去世孝庄皇后,如果不把这19个字写全了,很可能会被罚钱或者关牢房的。
大清亡了以后,帝国时代结束了,而富有帝国特色的庙号谥号也随之进入历史的烟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