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个的话,有很大区别。
中统,全称是1938年的蓝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源于1927年的中央党务调查科,是CC系掌握的特务组织,1932年升党务调查处,1935年重组特工总部。1937年1
刚刚收官的谍战剧《局中人》恶评如潮,不过唯一的亮点,是能够侧重揭示了“中统”特务机关的能量和危害性,而不是其它神剧里面“军统”特务满天飞的情况。尤其是展现了当军统(保密局)处长沈放被怀疑身份有问题时时,中统(党通局)那也是可以上门兴师问罪的。
在两大特务组织当中,中统的历史当然更长,它的前身是陈立夫1928年就成立的“党务调查科”,而戴笠的特务处直到1932年才挂牌。再加之二陈是元老、“CC系”在党政军中势力庞大,因此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戴笠特务处的权力和势力\以及对地下党的危害性,都远远不及升格后的“党务调查处”。
在1937年组建的原“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局长是陈立夫兼任的,它把两大特务组织首次整合到了一起,并且从处室名称也能看出来分工:徐恩曾的一处为“党务处”、戴笠的二处为“军警处”、丁默邨的三处为“邮检处”,包括副局长也是警察系统的陈焯,因此从职务、排序和能量来看,在1937年之前,显然是“中统”的权力更大些。
但是老蒋扶植黄埔系的戴笠特务处,本来就是有制衡“党务调查处”的深意,他不能允许陈立夫、徐恩曾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戴笠的势力和权力于是迅速加大,陈立夫这个局长已经很难驾驭他了。所以1938年不得不分家,徐恩曾的“党务处”独立出去升格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此时“中统”的称谓才正式出现。
而戴笠的“军警处”则继承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名称和衣钵,也正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统”。由于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情报和敌后谍战的分量加重,以及老蒋对戴笠的信任和扶植,在抗日战争期间军统的势力膨胀极快,权力也被扩张到更多的领域,除了不能插手党务以外,戴笠的军统已经渗透到军队、警察、特务武装等若干系统。
按照分工,“中统”是不可以插手军队事务的,同样,“军统”也不可以在政府机关和党务系统培养势力,老蒋的意思就是“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所以两家内斗不止。不过戴笠虽然地位不高,却利用老蒋的支持和战时便利,哪里都插上一脚,所以到抗战中后期,“军统”的权势滔天,已经渐有压垮“中统”之势。
其高潮事件就是在戴笠的设计下,中统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徐恩曾被“撤职查办,永不录用”。也就是说,戴笠居然把对手的实际控制人给搞掉了,因此从1938年到1945年春,确实是军统势力和权力为大。然而戴笠的一家独大,又让老蒋心生疑惧,以及陈立夫、陈诚等政敌的不断呼吁(还有唐纵的秘密报告),抗战末期又决心抑制军统的势力了。
然后有了裁减军统机构和人员的“八人小组”,然后戴笠意外摔死,然后军统被压缩为“国防部保密局”,其公开机构和大部分人员都并入了郑介民的二厅,所以保密局的势力和权力从1946年起大大缩小,只担负秘密任务。而中统则被改组为“党员通讯局”(党通局),任务性质没有变化,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双方的权力已基本对等,这也老蒋希望看到的局面。
理论上来说,党通局有权调查所有国民党员(哪怕戴笠不是,军统局绝大多数也是),属于党务机构,权力应该凌驾于其它军政单位之上,而保密局不过是一个军事单位(国防部)的下属现役机构。但是老蒋那是独裁政权,所以真正那家权力更大,其实是看老蒋的宠信程度,于是才出现了抗战时期的特殊情况。
徐恩曾垮台后,接手中统的是陈立夫的大学同学、CC老牌分子叶秀峰,1947年4月改名称为党通局、1949年2月再改内调局(内政部调查局),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你看《北平无战事》里面徐铁英拿出南京党部的命令时,保密局北平站也无可奈何,所以不可低估中统以及后来党通局、内调局的权力,《局中人》里面如果怀疑保密局的某某人有问题,党通局长叶秀峰一样亲自出马要人。
但是比较而言,在那三年战争中,老蒋对毛人凤更加倚重些,召见的次数也更多些,毕竟是战时状态下军情第一。再加上叶秀峰心胸狭窄和能力一般,所以也不敢公开跟保密局叫板。双方基本维持着一种权力平衡和“斗而不破”的状态,逃台后再次被整合到一起,这其实也是两大特务组织真实的关系,不要被那些谍战神剧带歪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