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使用了自由枪机的缘故,冲锋枪的射速通常都是无法控制的,它们的理论射速和实际射速都相当的高,以至于因为射速过高反而大大降低了战术能力。但是,射速的高低其实取决于枪械的
因为使用了自由枪机的缘故,冲锋枪的射速通常都是无法控制的,它们的理论射速和实际射速都相当的高,以至于因为射速过高反而大大降低了战术能力。但是,射速的高低其实取决于枪械的平衡理念,只要能达到“火力持续性”、“握持射击精度”的平衡,射速反倒没那么重要。
比如我国的79式冲锋枪,弹容量低,故障率高,射速偏偏还超级迅猛,达到了1000发/分钟(有些报告称可以达到1200),20发弹匣2秒钟就能喷光,这样的武器看着凶猛,实则很难发挥出冲锋枪的近距离压制能力,一不小心子弹打光,持枪的战士可就惨了,然而你拿它一枪枪的抠半自动,那干嘛不去用手枪呢?
不过需要注意,79式并不是自由枪机式,它是种奇葩的导气式冲锋枪,过于迅猛的射速成了79式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反倒是单发精度让它又挣回了不少分数。
实际上,历史上有名的冲锋枪无不控制住了自己的射速,或者想方设法用别的技术掩盖了这个毛病,比如PPSh-41“波波沙”冲锋枪,它的理论射速为每分钟900发,其实也没比70的1000发低多少,但波波沙重呀!它还硬塞了个71发的弹鼓,完全抵消了剧烈的枪身抖动以及疯狂的弹药消耗,反倒通过暴风骤雨般的火力获得了优势。
到PPS-43时代,它的理论速度反而降到了每分钟650发,但这并没有让性能退步,PPS-43一点也不比PPSh-41差,反倒在竞技中战胜了对方,成为苏军在AK-47出现前最有力的自动武器。
美军在使用M1汤普森冲锋枪时也为射速问题所苦恼,早期的汤普森M1928也是通过弹鼓设计来提供高载弹及稳定性,更早年的“芝加哥打字机”时代它们甚至被誉为人体描边机,过高的射速和难以掌控的枪身令许多极近的射击都未能建功,以至于不得不修改了口哨型制退器来获取稳定;二战时期的M1A1还尝试过加重枪机和复进簧力来降低射速,毕竟对于一款使用.45acp弹的冲锋枪而言,射速过高意味着操控性的减弱,而实际上冲锋枪的近距离战斗要不了那么高的压制能力,士兵们更需要平衡快速的精度杀伤。
二战没打多久美军就开始寻找汤普森的替代品,他们先是开发了海德M2,继而又研究了盖德M3,后者温吞的射速与汤普森敲键盘一样的动静比起来简直慢的出奇,但M3却更容易被新兵、二三线人员、女士等各种人毫不费力的使用,它更符合冲锋枪廉价大规模装备的定义。
美国二战后倒是开发过一种“防身冲锋枪”,它的理念就是用最短的时间从枪膛里喷出最多的子弹,让人在一瞬间拥有打倒对方的面杀伤火力,与暴雨梨花针的设计思想高度相似。但这种武器根本没卖动,普通人拿着街头防身觉得过分了,执法者拿着又嫌容易殃及无辜,军队则看都懒得看——三秒萎?我还不如扔个雷过去呢,M203榴弹发射器才几个钱?
过于高的射速对冲锋枪射击的影响非常大,与许多人印象里软绵绵的射击情况比起来,实际中的冲锋枪连发难度不亚于突击步枪,比如知名度较高的MP5冲锋枪,它的性能在冲锋枪里算是顶好的了。MP5的理论射速被控制在每秒800发上,后坐力也极低,但20米靶情况下,只要连发超过5发,或长点射超过7-9发,该枪便会陷入难以掌控的情况,再打下去也是浪费子弹,可见连发并不是一个美妙的事情。
总而言之,虽然冲锋枪属于中近距离的压制武器,但它们依然对火力持续性有相当的要求,这种武器既要火力猛烈,又要稳定可控,过于极端的性能反倒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