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手要用流动的水,这是不是常识?不但你知道,古人也知道。
古代没有自来水,就要用容器装水倾倒,模拟流动的水,古代没有下水道,流
这件迄今为止2300多年的青铜器,1985年出土于陈集镇丁集轮窑厂,经专家鉴定,是宋国王室器物,现在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叫做宋孟姬匜的文物,正名叫郑伯匜,这件青铜器的主人是郑庄公的女儿,她是为缓和郑宋两国关系嫁给宋国的王子的,反映了春秋时代郑宋两国友好关系的唯一文物,也改变了史上对于战国时期政治联姻记载的缺失。
那么,这件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这种东西是用来装水洗手的。
据出土的青铜器的形制来判断,它是西周末年的一种青铜匜,其主要作用盛水洗手。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发现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是浇水,“盥”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汉族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所以这件东西应该不是冥器,而是死者生前用的。这件青铜匜的铭文有十七个字:“奠白作宋孟姬媵也,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之”。也就是说让其永久享用,所以用来随葬就不难解释了。根据考古学家解释“奠”即郑,“白”即伯,也就是“郑伯”的意思,故被称为“郑伯匜”“宋”是宋国,“孟”是古代的排行“大”的意思,“姬”是此器主人母亲的姓,郑国为姬姓诸侯国,“媵也”即“媵匜”,此处“也”通“匜”,是西周金文通行的写法,媵匜即为女儿出嫁所做的嫁妆,该青铜匜为郑国国君为女儿出嫁到宋国所做的嫁妆中的一件。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郑桓公友于公元前806年初封于郑,后来担任过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郑桓公在担任司徒并参与周王朝中央执政期间,目睹了王室腐败、诸侯叛乱,深恐王朝即将崩溃的命运危及自己,便问计于太史伯:“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说:“独洛之东上,河济之南可也”。“洛之东”是指河南洛阳以东地区,“河济之南”是指黄河和济水以南今河南省的中东部一带。郑国为避犬戎之乱,确保安全,举国东迁。
根据出土的墓葬群和史载,西周至春秋时期,诸侯王的陪葬品皆是组合器物,必不可少的器物有四种:一是炊器,包括鼎和鬲;二是食器,如豆等;三是酒器,如壶、钟等;四是水器,如盘、匜之类。匜和盘是组合在一起的,匜在盘的上面,盘是接水的器物。也就是说这是按照古人墓葬的“四大件”标配的,但是在生前,古人也是非常注重沃盥礼的,也就是洗手的礼仪。这种礼制在西周流行,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
但是沃盥,浇水洗手的意思。根据《周礼·春官·郁人》记载:“凡祼事沃盥。” 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里提到:“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槃承其弃水也。”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 怀嬴 ﹞奉匜沃盥。” 以及《礼记》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都是叫洗手的意思。
西周晚期以后,盘虽仍与盉相配使用,但更多地与一种称作匜、形似葫芦瓢的铜器相配套。沃盥:就是浇水洗手的意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沃盥在西周就有,周人祭祀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先洗手,也就是进行沃盥。
所以这件宋孟姬匜也是属于这一类的青铜器,其功用也是用来洗手的,只不过这件文物似乎缺少了一件配件,就是它应该还配置有一个盆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