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而非坚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从他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而论,几乎是必然选择。
刘备临终前听闻刘禅“气量甚大、过于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2 02:44:36

蜀汉灭亡之际,刘备后裔还有一大家子人口,只有刘禅第五子刘諶殉国而死,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这是因为刘諶运气不好,抓到了死阄,不得不去先帝刘备那里汇报蜀汉灭亡的情况。

北地王刘諶殉国的原因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伐蜀大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蜀汉能够调动的主力全部在绵竹之战中丧失殆尽。刘禅出于无奈,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

从这里看,还是有部分大臣主张抗战到底的。

但刘备子孙是个啥情况呢?几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国分忧。

迫于无奈,刘禅只得召集全部刘氏宗族开了个家庭小会,说:国家将要灭亡,就这么悄不声地投降了,也不是个事。你们谁愿意牺牲一下,去先帝那里说明一下这边的情况,实在是打不过人家,别无他法,只有投降一路。否则,国破家亡,香火断了,以后给祖宗祭祀的机会也木有了。

这差事虽说是有些艰难,但刘备子孙却没有一个有血性的站出来担当。

刘禅很失望,只得说:我是一家之主,还要带领一大家子人口讨生活,还得维持祖宗的祭祀,实在是不方便去做这个差事。既然你们都不愿主动去担当,那就抓阄吧。看祖宗们的意思,谁抓着谁去。

于是,就做了一个死阄,让大家抓。

结果就被北地王刘諶抓到了。

好在刘諶也没含糊,愿赌服输,就到昭烈帝刘备祝庙大哭一场,哭得啥不清楚,然后就杀死了妻子,之后自尽。

刘备其他的子孙,也就坦然接受了投降。

题主的问题,有些扯淡,豹眼也就跟着再扯一下。

为何北地王殉国而刘禅没有,是因为刘禅不想死,而北地王刘諶觉得丢不起这个人,也就自尽殉国了。

这事没啥好说的,作为枭雄刘备生下了这么多没有血性的子孙,实在是无话可说。

刘禅为了满城百姓的生命以及考虑先帝祭祀的问题,选择投降还情有可原。而其他子孙都懦弱怕死,也就不必提了。

北地王刘諶的确了不起,给先帝刘备挽回了一点颜面,值得说一下。

北地王刘諶殉国的过程及后世评价

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北地王刘諶哀叹国家的灭亡,先杀掉妻子,然后自杀殉国。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汉晋春秋》记载的较为详细,后主刘禅准备采纳谯周之策,举城投降,北地王刘諶愤怒地说:“就算是势穷力尽,君臣父子也应当背水一战,同死社稷,然后去见先帝。”

刘禅不听,刘諶就到刘备庙中大哭一场,杀掉妻子,然后自尽,一个人孤零零地去见先帝了。

左右的人无不为之流涕。

对于北地王殉国,没有为何可言,只是个人的选择。

有的人宁肯悲壮的死去,有些人却宁愿屈辱的活着。这能为何呢?就是人生观不同,个人的选择而已。

对于刘諶殉国,后世评价都很高。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刘备殿内,有一座刘諶雕像,下方檀木上刻有刘諶的生平,以纪念其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普有诗为证:

何物谯周口似簧,几年汉帝手牵羊。纷纷蜀土祠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

后世的评价几乎都类似明末清初理学大师孙奇逢的看法:

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蜀汉灭亡之时,除关羽后人关彝一门被庞会杀死之外,共有八人为国殉难,其中有北地王刘諶及诸葛亮子孙、张飞之孙、赵云之子等八人,他们都无愧于祖先。

刘备其他子孙的结局

后主刘禅的情况就是“此间乐,不思蜀”,就不多说了,单独说一下刘备其他子孙的结局,与北地王殉国做一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只有比较才显出北地王的悲壮。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据《后主传》记载,蜀汉投降后,除了刘禅被封安乐公之外,刘备的子孙有三人被封为都尉,有五十多人被封侯。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封侯与死亡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他们的选择也无可指责。

刘备子孙仅封侯者就多达五十多人,除了北地王之外,无一人为国殉难。

从这件事来看,也没有必要过度谴责谯周力主投降的行为,南宋理学家陈普作诗讥讽谯周是有失公允的。

刘备偌大一家子人都贪生怕死图安逸,又凭啥责难谯周等人寻求富贵呢?

天子守国门,你刘氏子孙不去守,还能指望谁呢?刘氏子孙尚且苟且偷安,外人又何必去为国陪葬呢?

看一下刘备子孙的情况吧:

刘林,刘备义子刘封之子,官至牙门将。蜀汉灭亡,与咸熙元年(264年)内迁到河东郡。

刘禅之弟、鲁王刘永,咸熙元年(264年),被迁往洛阳,任命为奉车都尉、封乡侯;其子刘晨,彭城郡刘氏蒲编堂三世祖是也。

刘禅之弟、安平王刘理,延熙七年(244年)去世,谥号悼王;其子刘胤袭爵安平王,延熙十九年(256年)去世,谥号哀王;刘胤之子刘承,袭爵安平王,延熙二十年(257年)去世,谥号殇王。

刘理次子刘辑,景耀四年(261年)袭爵安平王。蜀汉灭亡后迁洛阳,担任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禅长子刘璿,延熙元年被立为太子,蜀汉灭亡后,在钟会叛乱中遇害;

次子刘瑶,封安定王,死于永嘉之乱;

三子刘琮,被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去世。永嘉之乱时,其后代逃亡广东汕头。四川郫县犀浦刘氏,出自这一支脉;

四子刘瓒,封新平王,死于永嘉之乱;

五子刘諶,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时殉国;

六子刘恂,封新兴王,死于永嘉之乱;

七子刘虔,又名刘璩,封上党王,死于永嘉之乱。

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守军,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等王公大臣,史称“永嘉之乱。”之后,西晋在316年灭亡,

刘禅之子多数死于永嘉之乱。

从蜀汉灭亡到永嘉之乱,大约近五十年的时间,刘禅的儿子们,多活了这几十年,也算不亏。

总之,蜀汉灭亡,作为唯一殉国者、北地王刘諶值得后世敬重。

但对刘氏子孙其实也没有必要过多的责难,活着比啥都重要。

国破家没亡,也算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北地王刘諶亲自说明了蜀汉的窘况,九泉之下的刘备也不会过于谴责其子孙吧。

这事留给后世的思考

刘备枭雄一生,为了子孙后代打拼,最终死在了白帝城。

但其子孙却没有其祖宗这些血性,贪生怕死,贪图安逸,毫无进取。

还是那句老话,“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做马牛”。

子孙自己努力的话,总能找到生存的地方;如果子孙不争气,即便打下了江山,最后还得送给别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