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有以下三个特点:1:刘禅是个大富大贵的人,2:刘禅心态好,是个知足常乐的人,3:刘禅虽然昏庸,但他是昏君里的聪明人。
1:刘禅是个大富大贵的人,长坂坡之战,刘禅还在襁褓中,刘备的糜夫人
刘禅有以下三个特点:1:刘禅是个大富大贵的人,2:刘禅心态好,是个知足常乐的人,3:刘禅虽然昏庸,但他是昏君里的聪明人。
1:刘禅是个大富大贵的人,长坂坡之战,刘禅还在襁褓中,刘备的糜夫人为了刘禅能逃出去,选择了投井自杀,赵云把阿斗(刘禅)放在护心镜下,单枪匹马杀透重围回到了刘备身边,刘禅能活着回来就是个奇迹,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事实果然如此,刘备联合孙权打胜了赤壁之战,有了自己的地盘荆州,这对刘禅来说就是最大的福音,他的童年生活比普通孩子要幸福很多了,不仅仅吃穿不愁,还有仆人伺候,比起现在的富二代生活条件还优越吧,这就是最大的福分吧。
刘备在西川称帝,刘禅在当时来说是刘备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虽然刘备知道刘禅不是能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的料,但还是要立他为太子,刘备伐东吴,刘禅在成都理政,夷陵大战惨败后,刘备死在白帝城,刘禅顺利的继承了皇位,成了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当了四十一年皇帝,这就是能够享乐的资本。当皇帝理所当然是大富大贵之人了。
2:刘禅心态好,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刘禅没有老子刘备那样的宏图大志,他能够太太平平的享乐就很知足。如果不是诸葛亮自己张罗着去北伐中原,刘禅是永远想不起这件小事的,身边美女如云,天天美味佳肴,快乐逍遥的日子不是很好吗?何必自寻烦恼呢,对于整天想着去打这个,讨伐那个的事他不理解。
诸葛亮兵精粮足,准备再次北伐中原,他来见刘禅请旨,刘禅看着这个老头,心里想: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自己找罪受,在家吃好喝好玩好,注意养生,多活几年有多好,干嘛老惦记着去打仗,一点也不好玩。不过他对诸葛亮还是很尊重的,满脸是笑得对诸葛亮说:“相父,别去了,打仗太辛苦了,你看人家曹魏,东吴都在自己地盘好好呆着,又不来打咱们,咱们也不打他们,都相安无事的过日子多好。”哪知道诸葛亮是个“不识时务”的人,他正色对刘禅说道:“陛下,你这想法可不对,曹魏不来攻打,是在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兵攻打咱们,孙权虽然和我们是盟友,也只是暂时的,他也无时无刻想着吞并咱们的地盘,所以咱们北伐是以攻代守的策略,如果不北伐就会坐以待毙。”刘禅笑着看诸葛亮说完,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算是答应了诸葛亮北伐的请求。
以上可以看出,刘禅是个及时行乐的人,很知足,这也是他活得比较舒服的原因吧。
邓艾偷渡阴平,很快兵临城下,光禄大夫谯周劝谏刘禅投降,刘禅力排众议,接受了投降的建议,能舒舒服服过日子就行,何必想那么多荣辱的事,脸面有那么重要吗?
刘禅来到洛阳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赐了住宅,每月有丰厚的工资,还给了一百个奴婢伺候着,刘禅对生活很满意,司马昭看到刘禅当阶下囚还过得这样快乐,有些不理解,他对谋士贾充说:
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刘禅可没有顾忌司马昭怎么想,喜笑颜开,玩得太高兴了,司马昭想打击一下刘禅的情绪,问了句:“你想念蜀国了吗?”刘禅高兴的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看看人家这心态,能高高兴兴的活着就行。
3:刘禅是昏君里最聪明的人,历史上的昏君,大多有残暴的毛病,都会杀害忠臣良将,自毁长城,比如秦二世杀害李斯,蒙恬,把能干活的忠臣都杀了个遍。赵王迁杀死大将李牧,导致赵国灭亡,就是看似聪明的明朝崇祯皇帝,亲手害死多少忠臣,还杀了唯一能抵御满人袁崇焕,最后自己上吊时都没有清醒过来。
刘禅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聪明的,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取得大胜,司马懿让蜀营投降的压粮官苟安去成都,实施反间计,造谣诸葛亮立了大功,有篡逆之心,宦官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刘禅,刘禅听从宦官建议,诏诸葛亮班师回朝,下诏的时候,蒋琬问:“丞相出师以来,累建大功,何故宣回?”刘禅说:“我有件机密事,必须和丞相商量,”刘禅回答的够聪明吧,蒋琬也不好在问了,既然是机密事,也不能告诉你蒋琬吧。
这是个屡试不爽的反间计,昏君把出征的统帅招回去后,按历史惯例是没有好下场的,都是被杀的命运,但刘禅没有这样做,我就是怀疑你立了功会篡位,那我就不让你立功,你回来就行了,我也不害你,对抗强敌还需要你呢。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并没有残害过忠臣良将,虽然自己没有招揽人才的能力,还是能让老爹留下的人才辅佐自己,没有很快被消灭掉,如果和其他昏君一样把忠臣良将杀了,蜀国早灭亡了,刘禅算是昏君里最聪明的吧。
总结:刘禅这个人小编评价完了,有不足之处请读者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