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的刘禅被俘之后真的乐不思蜀?

感谢邀请。
我们都知道在蜀汉景耀六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最终向邓艾投降,蜀国就此灭亡。而后刘禅一家被举家迁往洛阳居住。
为了验证刘禅没有复国之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25 01:54:29

看似乐不思蜀、实则委屈求生。

蜀汉已经国破山河碎,此时孤家寡人的刘禅还能做什么?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除了天下争霸、英雄逐鹿,人生还有其他美好。

但是,前提是你得活着。

为了生存,刘禅也只能表现的乐不思蜀。

以蜀汉为魏所灭,就断定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此论证太武断。

而以刘禅乐不思蜀,就认定他果真没心没肺,这也也有失偏颇。

1.刘禅是庸主吗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是诸葛亮的评价。

刘禅执政期间,未曾擅杀朝中君子大臣。

刘禅可能不是雄主,但也不是坏人。

所以,刘禅当为守成之君是没有问题的。

刘禅期间,以蒋琬为相,蒋琬是诸葛亮扶持上台的,所以诸葛亮即便死,其对蜀汉的影响仍然在。

而公认蜀汉的最强统帅就是姜维,而姜维忌惮宦官为害,所以在外屯兵,但是这个片段发生在蜀汉后期,灭国前一年。而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姜维一直在主持蜀汉的北伐事务。

在任人的角度来说,刘禅不仅没犯过错误,而且堪当任人唯贤。

这个时候没必要拿刘禅跟刘备比:为啥没能找到诸葛亮和关羽那样的人物,以疲敝益州打得曹孟德胆战心惊。

这没法比,诸葛亮和关羽不是益州土著,他们是九州才俊,是刘备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才找到的人才,偏居一方的刘禅没这个可能。

公元240年,蜀汉平越隽郡夷人作乱,打通越隽郡至成都的道路,把蜀汉影响广播西南。

公元242年,蜀汉封姜维为凉州刺史,凉州当时是曹魏的地盘,而蜀汉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准备经略陇右河西。

公元249年,蜀汉接纳魏国降臣夏侯霸,并委以车骑将军。

此外,刘禅整个执政期间一直奉行联吴抗魏的国策,从未放弃。

由此观之,诸葛亮之后,蜀汉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也没有大的过失,不仅用人唯贤而且施策得当。这都得说是刘禅的功绩。

由此论之,刘禅并非雄主,但绝非庸主。

2.蜀汉为什么还是灭了

比较保守的统计是蜀汉人口仅有魏国的四分之一,是三国里面最弱的一方。

在大势上来说,蜀汉无法抗衡中原。

要有所突破,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中原大乱;二是战场取胜。

但是到了乱世博弈的后期,这两个条件基本已无可能。

魏国的国力碾压蜀汉。

所以,对于魏国而言,不是能不能灭蜀汉的问题,而只是下一个决心的问题。

司马篡位,需要抬高自身的政治威望,而战场略地就是最佳途径。

于是,决心也就有了,而此时的蜀汉便也只能国灭了。

当然,司马家建功、蜀汉国灭,都需要各种机缘巧合,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能少。

天时就是魏国的庞大国力,地利就是关中富饶碾压秦岭险要,人和就是蜀汉无大将而中原人才济济。

但这些统统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决心。司马家为了树威篡权,这个决心非常大,其他所有的条件要么早已具备,要么可以创造。

所以,蜀汉灭亡,不是刘禅的能力问题,你不能奢望刘禅有曹操的武略、有刘备的谋深,这是强人所难。

3.刘禅也只能乐不思蜀了

蜀汉灭国,太子刘璿随后被杀、北地王刘谌当日自杀。

李昭仪不堪下嫁魏国将领,也在迁至洛阳后自杀。

所谓乐不思蜀,晚年凄惨的刘禅,哪有什么乐?

只是司马昭的一次殿前宴饮,就判定刘禅为乐洛阳,不是刘禅太乐观而是我们太乐观了;不是刘禅没心没肺是司马昭太没心没肺。

所谓乐不思蜀,就是刘禅在看透世事之后的一种明哲保身和随遇而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以独怆然而泣下,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放弃执念,因为执念已经毫无意义,而最有意义的就是安静地活着。

英雄易摧折,因为执念太强、因为性格太刚。

本就不是能当英雄作为的乱世形势,本就不能堪做英雄的人生情景,刘禅着实没必要挣扎。

所以,放弃这些执念,安静地活着,这岂不也是一种强者心态。

刘禅活了64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寿了。

对于蜀国,高寿的刘禅没啥意义,因为早就灭国了。

而对于刘禅自己,岂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只论历史成败而不讲人生短长呢?

当争霸已经徒劳、抗争已无意义,刘禅又为何还要苦苦挣扎呢?

坐拥益州形胜,守不住江山、复不了汉室,已为阶下囚的刘禅,除了苟且偷生已无他图。

有个无害的人设,有个不执著的心态,这也是好事啊。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