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名娥968-1033年),又称章献皇后,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二任皇后。宋真宗死后,宋仁宗赵桢继位,刘娥才升为章献太后的。章献明肃是刘娥去世后的谥号。生前直称皇后或
宋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名娥968-1033年),又称章献皇后,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二任皇后。宋真宗死后,宋仁宗赵桢继位,刘娥才升为章献太后的。章献明肃是刘娥去世后的谥号。生前直称皇后或太后。我昨天的回答的《宋仁宗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里面略作过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
刘娥祖籍太原,成都华阳人。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石敬瑭起兵于太原南,而后汉刘知远则建都太原)。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也算是官宦之家。因史书记载只鳞片爪,手头资料短缺,就简单说几个方面吧!
一、命运乖蹇,自立自强。刘娥出生不久,其父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牺牲于战场上。从此,刘家家道中落,其母庞氏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刘娥寄居娘家。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是寄人篱下的经历,锻炼出了刘娥不屈不挠个性。坚持读书识字,学会了一手击鼗(táo拨浪鼓)的谋生技艺,还会随口说鼓儿词。刘娥十三四岁的时候。被外祖父做主,把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龚美。刘娥嫁夫随夫,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龚美手艺出众,又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这襄王正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当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年仅十五岁,尚未册立为太子。史料说刘娥和龚美是邻居,以表兄妹相称,借以掩盖他们曾经是夫妻的关系的真相。后世学者坚持认为他们就是夫妻关系。因为,北宋时期不崇尚奢华,银匠生意并不好做,所以,刘娥不得不重操旧业,干起了击鼗唱曲的老行当。
二、结识真宗,再嫁夫君。刘娥长相出众,演技又好。而且,京城没有见过这类表演,所以,很快就引起了轰动,传遍了东京城。一天,赵元侃(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带人微服去看表演,对刘娥一见钟情,立即派人向龚美买了过来。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两人很快如胶似漆,谁也离不开谁。据《宋史》说,十五岁的刘娥与赵恒初会便进入襄王府了,且刘氏与赵恒都是968年出生人。你说巧不巧?
三、好事多磨,金屋藏娇。谁知,被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发现了,她看不起出身贫贱的刘娥,而且还是个结过婚的女人。认为刘娥勾引赵恒,容易走上邪路、有辱皇家体面。她劝赵恒赶走刘氏不果,便报告诉了宋太宗。太宗非常生气,一道圣旨下来,命赵恒驱逐刘氏出京。并为十六岁的赵恒赐婚,娶忠武军节度潘美的第八个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附带说一下:这个潘美,就是《杨家将》中的潘仁美,莒国夫人也不是什么“西宫娘娘”,而是赵恒的结发妻子。她没有活到真宗继位,二十二岁就去世了。所以,《杨家将》西宫娘娘之说,是无稽之谈。但是,潘仁美与杨家有过节确实历史事实。因与本文无关,不去说它。赵恒虽然迫于皇命把刘氏送出了王府,但却又不愿离开刘氏,瞒着宋太宗,金屋藏娇,偷偷地把刘氏隐匿在襄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这样偷偷摸摸地不时幽会。刘娥也就这样“失踪”了十五年。
四、时来运转,重见天日。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太子赵恒承继大统,是为宋真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追封莒国夫人潘氏为章怀皇后,郭氏为(谥号章穆)皇后。然后将刘娥接进皇宫,封为四品美人。之后,刘娥又接连晋升为修仪、德妃。刘娥是个孤女,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家人,刘娥遂认龚美为兄,龚美也自此改姓刘。据史学者介绍:刘娥被驱逐时,没有死缠乱打、哭哭闹闹。也没有向赵恒提出额外要求。每天与诗书作伴,饱读史书,查阅典籍。特别史书成了她精神支柱,就这样养精蓄锐了十五年。《宋史•章献明肃刘皇后传》是这么描述她的:“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
五、“狸猫换太子”之是与非。野史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加之小说《三侠五义》以及戏曲、影视的演义,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宋真宗的皇后死后,当时刘妃(刘娥)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于是,工于心计的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宋真宗怪罪下来,李妃逃往民间,刘妃遂被立为皇后。后来,李妃所生男婴即位,为宋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宋仁宗得知真相,与双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见,而身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杀。然而,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当时的情况是:宋真宗宠爱刘娥,想立刘娥为皇后,但是,刘娥出身平民,又没有为宋真宗生下儿子。古代宫廷,一个女人能不能当上皇后,关键在于她能不能为皇帝生下儿子,出身是个问题,但最终都不是大问题。刘娥要成为皇后,就得拥有为皇帝生下儿子这个硬件,刘娥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儿子想当皇后,大臣们肯定反对,刘娥便想了一个 “借腹生子”的计划。李宸妃是杭州人,她父亲过世了,刘娥将她带入宫中,成了侍女。《宋史》中说,李宸妃“壮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在刘娥的安排下,过了段时间,李宸妃怀孕了。《宋史》是这样记载的:“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妃恶之。帝心卜:钗完,当为男子。左右取以进,钗果不毁,帝甚喜”。意思是:李宸妃怀孕后,随宋真宗临砌台,鬓上玉钗不慎坠落。宋真宗心中暗暗祈祷:如果玉钗完好无损,必为男孩。侍从拾起钗,果然完好无损,宋真宗高兴极了。《宋史》是这样说的:“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意思是,宋仁宗还在襁褓中时,刘娥就将宋真宗的这个皇子取为己子,并且让杨淑妃代为养育。对于李宸妃。《宋史》说:“已而生仁宗,封崇阳县君;复生一女,不育。进才人,后为婉仪”。意思是:李宸妃生下宋仁宗被封为崇阳县君,后来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儿(此女夭折),再没有生育过。再后来,她被晋封为才人、婉仪。没有“狸猫换太子”一说。所以,李宸妃是宋仁宗的生母不假,但生下来就为刘娥收养也是真的,刘后像对待亲儿子一样把仁宗养大。据《邵氏闻见录》记载,李宸妃死后,刘后本计划按一般宫人下葬,但宰相吕夷简建议她厚葬之,以免将来仁宗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对刘氏家族不利。刘后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真宗死后,刘后开始垂帘听政,一直到李宸妃死去都没让仁宗知道真相。刘后去世后,有人才把这事告诉仁宗,说他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被刘后虐待死的。宋仁宗闻听,号啕大哭,立即派兵包围了刘府,准备报复刘氏家族。同时,宋仁宗亲自去李宸妃的墓地祭奠。在众人围观之下,棺椁打开,只见里面装满了水银(用以保持尸体不坏),李宸妃面色如生,神态安详,穿戴着皇后的服装。此事足见刘后对李宸妃的厚待,仁宗发现传言是不真实的。这才消除了怒气,赦免了刘氏家族。宋仁宗下旨:朝廷和民间皆不得对太后(即刘娥)临朝时期的往事妄加议论。
六、垂帘听政,识破忠奸。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意思就是军国大事由刘娥处置。权臣晋国公、宰相丁谓意图架空刘娥,独揽朝政。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将重要奏章先送丁谓阅过后再送内廷,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同时,利用职位之便修改“诏书”,把真宗死因归罪于寇准,并以此为借口,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出去。刘娥早就察觉到丁谓的野心,二人矛盾逐渐激化。王曾见刘娥与丁谓已生间隙,遂趁机单独进谏刘娥,上陈丁谓窃弄权柄、包藏祸心,社稷将危。刘娥怒不可遏,决心除掉丁谓。乾兴元年(1022年)六月,刘娥在承明殿召见群臣,将宰相丁谓瞒上欺下、架空两宫,并与内廷宦官雷允恭勾结的证据公诸于众。刘娥欲杀丁谓,在群臣劝阻下,最终,雷允恭被诛杀,丁谓罢相,贬至崖州(今海南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一起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贿赂物品,不可胜数。史书说“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也就是说,抄家时,发现很多大臣写给丁谓表忠心的信。刘娥直接下令将其烧毁,并对群臣说,之前的事一概既往不咎,希望群臣之后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刘娥开始正式临朝听政。天圣七年(1029年),权臣枢密使、加左仆射兼侍中曹利用以功臣自居,权倾内外。圣七年,有人状告曹利用侄儿、赵州兵马监押曹汭酒醉后穿黄衣,让人呼其万岁。刘娥欲借机治曹利用谋反大罪,亲自手书一语给宰相王曾:“曹利用与其侄儿谋反事,理分明也,须早杀却。若落他手,悔不及也”。尚书张士逊进言:“这是曹汭一人所为,曹利用是重臣,应该不知”。刘娥大怒,将张士逊罢官,赶离京师。在众大臣保举下,曹利用被贬随州(今湖北省随州)知州,又被揭发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途中自尽身亡。
七、防微杜渐,终得善终。刘娥颇有心计,临朝称制后,有一天,她流着眼泪对大臣说:国家多难,如果不是诸位重臣同心辅佐,怎能有今日之景象。现在皇亲国戚都获得了推恩,唯诸位重臣的亲眷没有受到朝廷的恩泽。卿等可以把亲族的名字呈递上来,当破例意义尽数推恩。众臣将亲族亲信的姓名一一呈递上来,刘娥让人绘成图,贴在寝殿的墙上,每有遇到奏请升迁封赏的事情,都要比对此图,以防朝中个别朋党集团权势过重。她还搞了个“约束子弟诏”,要求大臣带头教训子女亲朋,秉公守法,以免严惩不贷。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正式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货币——“交子”,也称“官交子”。中国纸币比西方1661年由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为日后宋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基础。刘娥充分吸取了吕雉、武则天的教训,防止外戚干政,刘娥自幼父母双亡,虽寄寓外婆家,却惨遭售卖,无恩可报。因此,她飞黄腾达之后,除了重赏亲族外,并未给予他们任何权力,使历史上常见的外戚干政失去基础。防止宦官涉朝。入侍宋真宗期间,刘娥从未在后宫结党营私,广纳党羽。而是全凭自身才能单打独斗成为宠妃乃至皇后的。因此,她决不允许宦官干预朝政。刘娥敬畏权力:通过饱读史书,敬畏三权(皇权、夫权、神权),怕死后落下把柄,不能入庙享受祭祀。史书说她: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能“克制欲望、心怀敬畏”,所以在关键时刻做到悬崖勒马,让她流芳百世,成为政治智慧远超吕后和武则天的女主!当时,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如:王曾、张知白、品夷简、鲁宗道等,都得到了刘娥的提拔、重用。而这些人,却不是刘娥的“自己人”。北宋名相富弼后来上疏宋仁宗,说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刘娥在两宋和后世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第一个建立一整套垂帘听政制度的女人;第一个穿龙炮祭祖而没有称帝的女人;第一个死后要求换回女人服饰的太后;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穿龙袍的皇后。
刘娥的一生,充满曲折离奇:从卖艺的孤女,到一国太后;从驱逐出宫,到临朝问政;从龙袍祭祖,到没有称帝。在中国历代后妃中,谁还极具这传奇色彩呢?同时,刘娥也颇具一代女主的霸气: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刘娥死后,宋仁宗、司马光、范仲淹等宋廷君臣对刘娥予以正面的评价。《宋史》云:“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宋仁宗说“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然识之”。意思是,以前太后登临朝堂,各位大臣的表现有邪有正,我都默默地记下了。司马光说:“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苏轼也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 所以,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到底是什么人,还是你自己去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