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将门出身,精通骑射,自青年的时候就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说还救过皇太极的性命,之后在顺治皇帝福临登基的时候因为牵制多尔衮而立下大功,\"一心为
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将门出身,精通骑射,自青年的时候就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说还救过皇太极的性命,之后在顺治皇帝福临登基的时候因为牵制多尔衮而立下大功,\"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顺治死的时候还封他为辅政大臣。
鳌拜对于大清,对于皇太极其实是忠心耿耿的,对于顺治皇帝和康熙还有恩,可是却被亲政后的14岁的康熙在1669年五月设计擒住,给他定下三十条大罪,原本还要处死他的。
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
啥意思了?意思就是说原本应该要处死鳌拜父子的,可是最后念在他给大清效劳这么多年,就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和儿子纳穆福收监了,两个月之后鳌拜病死监狱,这个儿子也被释放了。康熙和雍正和乾隆皇帝又先后给鳌拜平反,最后给了鳌拜一等男爵位,总的来说,结局不是很惨。
14岁的康熙皇帝为何要杀鳌拜了?
据说还有这么一段神奇的野史了。
说的是鳌拜卧病在床,康熙皇帝去看望病重的鳌拜,可是掀开被子之后,马上就回宫要杀鳌拜,究竟康熙掀开被子时看见什么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话说14岁的康熙登基后,也开始想自己掌权了,可是朝中很多大事都还是鳌拜说了算,鳌拜的同党很多,康熙皇帝觉得自己有时候还被这些人给挟持了,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很是郁闷。
独揽大权的鳌拜已经到了杀人都不用禀报的地步,先是矫旨杀了和自己对着干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康熙的意思是各鞭一百,没收家产就可以了),接着又把要解甲归田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定下心怀奸诈、久蓄异志等24项大罪杀害灭族。
康熙龙颜大怒,希望鳌拜可以进宫和自己解释,可是传了几次鳌拜都不搭理,还说自己生病了。康熙就决定去鳌拜的府邸看看真实的情况,就带着自己的侍卫去了鳌拜的住所,这一去可不得了,居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阴谋。
康熙到了鳌拜的府邸,里面的人说鳌拜病到卧床不起了,就亲自和侍卫走进了内室,可是就在康熙靠近的时候被侍卫给拦住了,因为他们发现鳌拜的神色有异。
侍卫掀开了鳌拜的被子,发现里面有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康熙呆住了,可是这个时候自己也没带多少人了,好在他反应很快,笑了笑说道:“随身带刀是满洲人的习惯,你们有啥大惊小怪的。”化解了尴尬,但是也马上带人离开了鳌拜府。
鳌拜也许是准备不充分,还是让康熙离开了,几天之后,康熙再传他进宫就下令杀他。其实康熙在看见他拿刀的瞬间就已经决定要杀他了,所以这次传唤就命令一伙少年擒住鳌拜,然后定了30条大罪,关监狱了,鳌拜最后在监狱抑郁而终。
这段故事说完了,可是是真的吗?很明显是被夸大了的野史了。
第一,康熙一直知道鳌拜专权,不会傻到带几个人去看鳌拜。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孝庄太后这么精明,也不会同意他这么冒险的。
第二,鳌拜其实也没谋反之心,他不会在自己的府邸杀康熙,退一万步说,要是真的设计杀康熙,压根就不会半途而废,以鳌拜的性格那就是会杀的。
历史上康熙的确是擒住鳌拜了,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了?
那是因为鳌拜早期是战功赫赫,立下无数战功,可是后期也仗着功劳巨大而嚣张跋扈了,当时顺治皇帝立下的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可是鳌拜压根就没把其他几个人放在眼里,索尼年事已高,很多事都不过问,去世前上书请求康熙按照规矩应该亲政了到是干了一件好事。遏必隆基本上都是顺从鳌拜,不反对鳌拜干任何事情,压根就不敢反对。
苏克萨哈就最惨了,一直被打压,在请求解除辅政大臣去给顺治皇帝守陵墓的时候又惹怒了鳌拜,鳌拜可不想解任辅政大臣了,鳌拜干脆说他”欺藐幼主、不愿归政”将他杀了,这才是康熙杀鳌拜的导火线,康熙觉得鳌拜杀辅政大臣已经是无法无天了。
但是康熙杀鳌拜也是计划很久的事情,并非是一朝一夕成功的,先是招募了一批少年天天练习布库为戏,鳌拜看了是喜滋滋的,觉得康熙整天只晓得玩乐了;接着又把鳌拜的很多亲信都找借口派到外地去了,远离了京城,无人救鳌拜;最后康熙还把守卫都换成自己的亲信。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宣鳌拜进宫,鳌拜毫无防备就进宫了,他压根就没想到14岁的康熙要杀自己,最后就被一伙少年擒住,打入监狱,两个月之后在监狱抑郁而终。
康熙最终没有杀鳌拜,第一是鳌拜的确有功劳,满身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见证,第二康熙也不糊涂,知道鳌拜只是嚣张跋扈,还没有谋反之意,所以才没有杀他还在晚年给他平反了。
怎么说了?人还是低调点好,特别是为人臣子,功高盖主还嚣张跋扈的话,很可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毕竟君王脾气不同,不会都像李世民那样善待功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