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我国影视作品中的特效镜头总是差强人意为什么?

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国内影视行业从业者和广大中国观众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科技水平如此之高,却做不出像样的影视特效呢?大概可以从以下四点中得到答案。
1、唯一领先世界的电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7 18:22:03

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国内影视行业从业者和广大中国观众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科技水平如此之高,却做不出像样的影视特效呢?大概可以从以下四点中得到答案。

1、唯一领先世界的电影工业化行当是武行

从影视制作业和幕后团队层面来说,中国有享誉世界的成家班和洪家班,有世界第一武指袁和平袁八爷!美国有工业光魔,新西兰有维塔!环顾世界影坛,除了普通类型片,但凡涉及大量高难度特效和武打动作设计的经典大片,都离不开这些幕后团队的身影!包括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流浪地球》,就有维塔工作室的贡献在内!而被影迷奉为圭臬的《骇客帝国》则出自袁八爷之手!

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作为东方历史最悠久、文化影响力最深远的古老国度,中国的武术和武侠文化深刻的影响着世界。而武侠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尤为根深蒂固。

中国电影的发端,最早就是起源于戏曲电影和武侠电影。早期的武侠电影演员根本没有武术基础,动作指导都是舞蹈演员,所以就没有高难度动作,也就更没有武术替身,更像是武侠嬉闹剧。

而戏曲行业中的武生从小开始练娃娃功,全是硬桥硬马,动作潇洒漂亮更具观赏性,也更贴近武术,便逐渐产生了“武行”这个中国电影工业化中最早的行当,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领先于世界的电影工业化行当,也是唯一拿得出手可以进行输出的电影工业化“技术”!

2、历史悠久成了中国影视业的沉重包袱

相比西方国家普遍历史较短的情况,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影视行业不但没有成为优势,反倒成了一个甩也甩不掉的沉重包袱!在现代化、工业化、科技化进程中,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中国人难免有些失落,从而导致文化界过分沉溺于历史文明古国的辉煌功绩上,作家、编剧、影视作品纷纷将目标盯向各个历史朝代。

正史拍完拍野史,野史拍完编故事,故事编不下去了就开始玩穿越,穿越都不会写不会拍的干脆就玩翻拍!翻看一下近几十年国产影视剧的题材就不会对这个结论感到惊讶了!是中国编剧都江郎才尽了么?还是压根就没有像样的编剧?都不是。

这是因为影视行业已经陷入了文化舒适区的怪圈。历史题材一抓一大把,随便改一改、抄一抄、编一编就是一部作品,导演、编剧、演员都已经对戏路驾轻就熟,全国各地各种朝代的“影城”“影视基地”以及大量廉价的古装群众演员、大量的古装戏服装道具,都是现成的。快速复制,批量生产,成本低效益高,观众没得选,收益有保证。

3、文化舒适区的后遗症导致先天残疾变截肢

结合上述两点可以大概了解到中国影视业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所带来的困境:优势项目发展迅速领先世界,文化舒适区造就题材创新困境,多元化文化冲击下无法追赶只能果断放弃。既然没有像样的特效团队,那就拍拍古装剧、时尚剧、都市剧、言情剧算了吧!

自暴自弃之下,国产特效走入了恶性循环!文化需求在被大环境引导下放弃了对国产特效的需求,国产影视剧又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加大对弱特效题材的制作,特效团队的先天残疾问题就被所有人默默的摆在了一边。

培养人才、购置设备都需要很长的周期和巨大的投入,而最为宝贵的经验又是国内制作环境根本无法提供的。因为没有强特效题材作品支付得起相应的费用,更没有大量持续的制作来养活这批专业度极高却又市场需求相对狭窄的专业团队。

在这样的怪圈下,影视特效根本没有其生存土壤!先天有残疾,没人愿意治,没人给买单,治好也没用,所以没人治。最后的结果就是坐等残疾变截肢!

4、跑偏的市场导向让国产特效走上不归路

近几年甚嚣尘上的“天价片酬”、“流量明星”、“小鲜肉”等话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所有影视剧作品都以这些自带流量的所谓明星马首是瞻的时候,当剧作全靠无脑粉丝刷流量就能挣钱的时候,谁会关心特效好不好?

制作单位不关心,脑残粉不关心,明星们不关心,只是伤了真正喜欢这门艺术的人的心。影视剧制作成本的大头全都给了流量明星,制作团队拿什么买特效?5毛特效匹配流量明星既是烂剧省钱圈钱侮辱艺术和观众的卑劣手段,也是国产影视剧无可回避的悲痛和无奈之举。

结语

随着引进制度的完善和引进规模的扩大,外制片对国产作品的冲击作用越来越明显,一叶障目和盲目追星的观众越来越少,自以为是、掩耳盗铃的国内从业者也感觉到了危机。随着新生代导演、编剧、演员和制作团队的崛起,国产特效已经能在某些作品中看到走向成熟的姿态。希望国产影视业越来越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