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因为押解公差们手里的水火大棍与腰刀,真不是吃素的!
武侠影视中的公差,似乎很弱鸡,随便哪个好汉,都能轻松两下就将之打翻了。而实际世界中提着大棍的公差,那是很吓人的!
所谓江湖好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10:03:39

到这儿你就会发现,即使是古代最可怕的流放地宁古塔,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康熙二十年(1681年), 经吴兆骞的好友顾贞观、纳兰容若设力营救,被发配到宁古塔23年的吴兆骞终于返乡了。但在他临死前一直跟他的儿子说,很想再去长白山之麓射猎,去松花江钓鱼。

既然没有那么可怕,为什么要逃跑呢?毕竟逃跑就等于是逃犯,每天要在提心吊胆中度过,会活得更好吗?显然不能。

封建社会刑罚有五种: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发配”就是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充军,一种是流放,流放就是将犯人分配到边远地区服役,接受劳动改造。

其实从表现形式来看,“徒刑”比“流刑”还严重,它是强迫犯人戴着钳或枷锁劳役,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很惨的犯人就是这样的。

而“流刑”虽然也有戴枷锁服役的,但很少,因为最开始被流配的都是皇亲国戚、官员。

比如史上规模最大的流放地——湖北的房陵,秦朝时,秦始皇灭赵国后不杀赵王,就将赵王流放于此地;嫪毐被秦始皇五马分尸、吕不韦自尽后,他们的家族也都被秦始皇流放到房陵。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济川王刘邦等6位贵族也流放于此;

唐朝时,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唐中宗李显、唐高宗女儿高阳公主和附马、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等12位贵族也都流放于此......

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人被发配到海南的崖州,最著名的就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了。

这些人大多不是刑事犯,而是政治争斗中的失败者,或者像苏东坡那样得罪了上司,换句话说,就是高级政治犯。

当朝者将这些人流放,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因为他们都是皇亲、贵族或者官宦,也不杀人犯火,如果都将他们杀了,就会给自己扣上“暴君”的帽子。

对于这些皇亲贵族、官宦来讲,他们本身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现在让他们远离经济、政治中心,去往边远地区甚至是完全没有开发的地区,可不就仅次于“死刑”了吗?

但慢慢地,一些重刑犯也会被施以“流刑”,为什么这些重刑犯,当朝者不直接将他们杀了,却要将他们送去劳动改造呢?

因为这些地区比较偏远,可以说基本上是荒芜人烟,而且古时候劳动力比较稀缺,将他们发配到这些地区,可以当成免费劳动力,对边疆进行建设,可谓是一举两得。

发配充军也是一样的,发配充军的地方也都是偏远未开荒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想去那里当兵,当朝者将这些人发配到边疆充军,就可以补充边疆的军力,而且还免费,太划算了!

可以说流放这种刑罚,主要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产物,现在就不一样了。所以就有一个段子这么说的:古代犯法,发配充军;现代犯法,不准参军。

但被发配惨不惨?当然是很惨的。

古代的交通非常不发达,去外地只能靠步行或者马车,皇亲、贵族或者宦官还有可能坐马车,但普通的犯人就只能靠两条腿走路,而且发配的地方最近也在一千里之外,一天走五十里,也得走20天,远的三千里,则要走60天。如果是身体素质差的,或者养尊处优习惯的,根本就吃不消。

路上的伙食自然也是很差的。流人流放中所需的食物是由途经地政府供给,食物品质和在监狱里的差不多,有时还不能足额发放,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能得到成人额定食物的一半。对于这些长途跋涉、体能消耗巨大的流人来讲,这些供给的食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时常处于饥饿的状态。

再是路上要风餐露宿,无法得到很好的休息,遇到恶劣的天气,得了重感冒也不能休息,只能拖着病体继续往流放地去。

所以有很多人没能撑到流放地就死了,比如和吴兆骞一起被流放的八个举人之一的吴兰友,就因为不堪路途劳顿,病死在盛京。要知道他们都是官宦之子,在出发前家人都有花钱打点押解的兵丁,算是路上比较没有受苦的,都熬不住了。

而那些没钱打点的,路上没少忍受押解兵丁的虐待和勒索,就更难熬了!因不堪忍受非人折磨以及对流放生活的畏惧,流亡途中逃脱的事件时有发生。

所以古代被发配的犯人并不是不逃,也有逃的,但是因为很少有逃成功的,所以会让后人误以为他们都不逃。

因此,古代被发配的犯人为什么不逃?总结起来就是两大原因:

1、没必要逃

这一类主要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皇亲贵胄、官宦等,虽然他们被发配了,但由于身份比较特殊,发配时无非就是脱掉盛装或官服,变成普通百姓,家人都会替他们打点好,让押解兵丁路上对他们多加照顾。

沿途经过别县市,也会有人照顾,就像前面讲的方拱乾他们到达盛京后,遇到了同朝为官的陈之遴,就得到了特别的照顾。虽然陈之遴也是被流放到盛京的,但因为他流放之前官职很高,当地的行政长官也要给他面子的,就特别让方拱乾一行人在盛京休整了二十天。

同样的,因为是有身份有地位,到达流放地,一般也会得到当地官员的照顾。道理很简单,他们虽然被发配,但说不定什么时候皇上突然又想起他们,将他们放回去,或者他们朝中有人,替他们从中斡旋,判定他们无罪。

比如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发配到房陵,在流放的十四年后武则天突然又想起这个儿子,然后又将他召回去了。

还有方拱乾一家,方氏族人为了营救他们,斥巨资报请认修北京前门城楼,他们一家只在宁古塔呆了三年就回来了。

如果他们中途逃跑了呢?罪犯和逃犯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真能让你逃成了,那一辈子只能隐姓埋名。作为高级政治犯,对他们来讲最重要的是名声,很多人还是因为被冤枉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恢复名誉、恢复身份和地位。

另外,如果你中途逃跑了,那么你的家人、族人全都会受到惩罚,包括你想自杀也是不行的。

2、逃不掉

而对于重刑犯,如果家里没钱打点,路上少不得要受到虐待,自然会萌生逃意,但事实上他们很难逃脱。

一方面,这一类重刑犯要么就是真的犯了大罪,或者被人陷害,比如说《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被高太尉陷害,一般都要戴上厚重的枷锁铁链,根本就没法跑,只要一跑很快就会被抓回来,可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以卵击石。

另一方面,宋朝时,凡是重刑犯都会被“刺字发配”,就是在罪犯的额头上刻上一个“囚”字,《水浒传》中林冲、武松都有被刺字。

一旦你被刺字,无论你逃到哪里,人们都知道你是囚犯,相当于被全国通缉,即使逃跑了,也根本就无法生存下去,正是这样,这些人才被逼上梁山。

而且只要逃跑再被抓回来,原本可能只是去服役个三五年,结果变成了十年二十年,甚至直接“斩立决”,原本可能不是死刑的罪,因为逃跑变成了死刑。

对于这些犯人来讲,只要不是被判死刑,人生就还有希望。一种是待到刑期服满,一种是遇到大赦。

古代大赦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新皇登基,皇帝做寿、太后生日、皇子出生等等,都有可能大赦。如果逃跑了,遇到大赦天下时,就不在赦免的范围之内了。

发配流放作为特定时代下一种刑罚,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特别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建设。

历史上被流放的名人枚不胜举,战国的屈原,因为被流放,写出伟大的爱国诗篇《离骚》;苏东坡被流放,在当地办学堂介学风,对当地的文化、医药、生产发展史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还有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创作了《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等,给东北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有能力的人被发配到流放地,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智慧,让中原文化在荒僻之地生根发芽。

但随着时间流逝,发配流刑作为法律刑罚越来越不合时宜,毕竟再荒僻的地方,只要融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产活动,就不再荒僻。

1910年,清政府公布《大清新刑律》,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体系,将主刑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五种,也就彻底废除了流刑。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