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正是一个好问题啊。
尽管是历史不可以如果,但相信大多数人在阅读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时,希望有这么一次如果出现。
毕竟和平稳定是多数人的期盼,都不希望社会处于混乱状态。
这真正是一个好问题啊。
尽管是历史不可以如果,但相信大多数人在阅读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时,希望有这么一次如果出现。
毕竟和平稳定是多数人的期盼,都不希望社会处于混乱状态。
李傕号称是董卓第一猛将,性格勇猛,诡计多端。善于用兵,而且很有辩才。
初平二年(191年),在“阳人之战”后,董卓就曾经派遣李傕为使者游说孙坚,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被孙坚拒绝。
但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李傕、郭祀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
董卓被杀时,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到中牟与朱儁交战。
李傕击败朱儁,然后抢掠中牟、陈留、颍川三郡。
由于董卓、牛辅都被诛杀,李傕及部众无所归依。
于是,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与董卓其他部将郭祀、樊稠、张济等反攻长安。
起初,李傕、郭祀、张济等结盟时,也仅仅率军数千人。
王允派遣董卓部将胡轸、徐荣迎击李傕、郭祀。
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
李傕等到达长安时已有了十余万人。
后来,又有董卓的部将樊稠、李蒙、王方加入,一起围攻长安。
城陷,吕布败走,王允被杀。
李傕等把持朝政后,诸将不和,在会议上,李傕就把樊稠杀了。
主要四将,李傕、郭祀、樊稠,张济,唯张济势力最弱,在朝廷中没有位子,说不上话,只得外出屯兵弘农。
本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是不会尿到一个壶里的,暂时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最终也会为了利益反目为仇。
说到这个事情,是真正的遗憾。
就因为王允一句话,不仅自己丢掉了性命,而且彻底葬送了汉室。
如果王允赦免了董卓的所有旧部,把所有的罪责推在董卓一人身上,不再追究以前的行为。
就李傕这些贪利忘义的亡命之徒,绝不会联合在一起,对抗朝廷。
为董卓报仇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
可谓鸟无头不飞,此时,谁也不想做这个出头鸟。
尽管是”毒士“贾诩的计谋,但不是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般人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如果王允不仅不追究董卓部将的以往,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安置、利用,收归朝廷,用来对付关东不听招呼的诸侯。
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既然能收纳董卓部将胡轸、徐荣,咋就不能容纳李傕等人哪?
王允的心真大,董卓几十万的西凉军精锐,也敢如此处理,真有胆量啊。
看看曹操,在击败青州黄巾军后,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兵”,多么高明。
当时青州黄巾军号称一百万,总不能都杀死吧;放掉他们,还会继续闹事的,不会再做宁死不造反的百姓啦;最好的处置方式,就是收编改造,为己所用。
人总要生存,总要给人家留一条活路。
如果没有了活路,啥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即便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董卓的西凉军为朝廷出力,起码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叛乱。
作为政治家的王允,过于刚直,这是最大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