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首先东吴的都督前期是周瑜,举世无双的谋士,帮孙策打下扬州,初步奠定了东吴的版图。话说,孙策在袁术帐下借兵后欲图江东,随后义弟周瑜前来投奔,经过一番不懈的奋斗后,孙策
谢谢邀请:
首先东吴的都督前期是周瑜,举世无双的谋士,帮孙策打下扬州,初步奠定了东吴的版图。话说,孙策在袁术帐下借兵后欲图江东,随后义弟周瑜前来投奔,经过一番不懈的奋斗后,孙策统领江东。上表奏请封自己为五官中郎将,但曹操未允许。从此孙策便有了第一个大都督,周瑜~~周瑜的一生经历不用多说,很多人都知道。。周瑜任都督期间,“程普”为副都督。
而周瑜在“赤壁之战”把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按在马下。不单止赢得荆州,更有追击曹操北上的势头,只是后来被曹仁,挡下,而周瑜在36岁的时候,患疾病。病逝。(PS:演义中气死周瑜是假的,甚至诸葛亮和周瑜是否碰过面,还值得商榷)
周瑜一生战绩辉煌,从军期间几乎是罕逢敌手。
第二任都督:鲁肃,儒将。一直主张联刘抗曹。首先要讲述下那个联“刘”的“刘”不是单止刘备,而是天下的刘姓皇族,只不过刘备,一直以皇叔据称,奔走天下而已。鲁肃采取的联刘抗曹,看到的是当时的大势。
为何?当初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威,而刘备以“清君侧”杀曹贼为争夺天下的理由,就东吴是出师无名,因为东吴的王是姓孙,与当时东汉末年的“刘”姓天下无丝毫关系。
某种程度上东吴更像武装割据份子。所以联“刘”便有了争夺天下的话语权。再加上东吴有赤壁的战果,那段期间三国按照国力而言,东吴最强。
鲁肃在位期间经历大战不多、后来病死。
第三任:吕蒙。
吴下阿蒙,有个屌丝的逆袭,原本为一个没啥文化的,武将。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全才,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做人还是要多读书。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吕蒙一身最大的功绩就是拿下关云长,要清楚当初的关云长是打到曹操要迁都的人,当然《演义》里面说是吕蒙私下杀关羽,其实是错的。
孙权进军麦城,派人劝关羽投降。关羽带着十几个骑兵往西逃走。 孙权早已派兵埋伏在小道上,把关羽十几个骑兵截住,活捉了关羽。孙权知道关羽不肯投降,下令就地把他杀了。
杀关羽的是孙权,吕蒙是后来病死的。
第四任:陆逊。
之前的战役少,是因为,这段时间主要为,刘备进川,曹操处理内政的时期。东吴在消化赤壁的战果。
而陆逊当任期间,是东吴北伐时期,陆逊除了夷陵之战,把刘备打得落花流水外。北伐的成功也是极为华丽。3胜1平,未尝败绩
第一次;石亭之战,这是陆逊唯一一次受命率领主力与魏国作战,与全琮、诸葛瑾等人合作,结果大破魏大司马曹休,斩获万余不说,光牛马车辆就缴获了万辆,曹休本人也窝囊死。(大胜)
第二次; 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将兵万人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还,遇敌于沔中,钞逻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干,宜当急去。”逊未答,方催人种葑豆,与诸将弈棋射戏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戚,得专力于吾。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军到白围,托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石阳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余人。(小胜)
第三次;进攻江夏,满宠不敢正面对敌,大张旗鼓的要去断陆逊后路,吓退陆逊。
第四次;进攻邾城,赤乌二年,陆逊拔邾,筑城置戍,以为重镇。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大胜)评价
陆逊在位期间真的是“出将入相”身居东吴的大都督,同时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
换而言之,陆逊在东吴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很多人受《演义》的影响孙权对陆逊不和??少看小说,多读历史。
陆逊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都不和?你不和会给那么高权力陆逊?
陆逊晚年死就死在帝皇家事,
陆逊死后,家无余财。陆逊长子陆延早亡,次子陆抗袭爵。陆抗亦有大将之才,为吴国后期最著名的将领。
然而,从陆逊之子陆抗的任职态度以及陆机所著《辩亡论》还有孙权并未对陆家进行打击行动看来,孙陆二家情谊仍然十分深厚,陆氏对孙权亦持肯定态度,不因孙权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第五任:诸葛恪
诸葛亮大哥诸葛瑾的长子,他当任大都督时期,正直孙权病危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此人乃神童也是有才华,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望。并因功加封丞相、晋爵阳都侯。
诸葛恪率领七万人马主动进攻同样有七万人马的魏国胡遵军,取得斩首万余的大捷,一扫江东历年对魏疲软不胜的局面。
在此之前,因帝皇家事被贬的陆逊下任后,由孙权组织的北伐,基本是无一胜绩的,所以诸葛格的东兴大捷,是真的振奋人心。
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孙休即位除掉权臣孙綝之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
诸葛格算是典型的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那一类型。但是能力是不容置疑,除了陆逊外,第二位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
最后一任:陆抗。
陆抗,乃陆逊之子。陆抗当任东吴最后一任都督的时候,孙权已经死了,诸葛亮也死很久了。
东吴的国力处于衰退阶段,西蜀姜维北伐也罕见成效。
曹魏已经亡了,北伐的对象成为了晋。
东吴也不设置大都督的位置,陆抗(226—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华亭人,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也就是“二陆”的父亲,他也是东吴著名军事家。 陆逊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时,陆抗时年20岁,被孙权拜为建武校尉,领陆逊部众五千人。陆抗葬父,还都谢恩时,孙权拿出以前杨竺告发其父的所谓20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孙权听了陆抗之言,才消除了对陆逊的猜疑。此后,他历任北将军、镇东将军、大司马领荆州牧,曾率众平定了西陵步阐的叛乱,又数谏朝堂,可谓鞠躬尽瘁,但他终究无法改变东吴灭亡的结局。
后吴王孙皓,是彻头彻尾的昏君。公元272年的西陵之战是晋吴之间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此役陆抗指挥若定,率领吴军大获全胜,展现了过人的军事谋略。 同时击败了晋国名将羊枯
历时四个月的西陵战役结束,步阐及属下将吏数十人全被夷除三族。陆抗以军功加都护一职。而西晋大将羊祜则降十四级,贬为平南将军。
陆抗虽独撑大局,系国运于一身,但孙皓与朝中大臣不听其劝告,屡次兴兵从东部进攻晋国,在疯狂中挥霍着日渐衰弱的国力。终陆抗一生,孙皓都不曾满足他统帅八万军队的要求,陆抗对局势的认识是清醒的,然而,这种情况下,清醒就意味痛苦,这也许是家族的悲剧,当年他的父亲陆逊就因孙权的怀疑和指责郁郁而终。陆抗在西陵之战两年后的274年病逝,年仅四十八岁,吴国最后的支柱倒塌了。
其实,陆抗在病重之时,仍不忘上疏孙皓加强西陵防线,守住荆州则吴国无忧,请求孙皓减免徭役并解除诸侯王的三万卫兵以加强荆州兵力。至于接任者,陆抗未曾提出,也许偌大的一个吴国,已经没有了能够接替陆家两代统帅的人选。陆抗死后,孙皓将荆州防区一分为五,由陆抗的五个儿子分别把守。至于陆抗的谏言,他没有在意,他始终相信自己是天命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