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什么很多活到八九十岁高龄?搞科研有助长寿吗?

专心致志干科研,没有那么多其它杂念。
故身心处于高度平稳状态!
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从而得享高寿!1、从职业特点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与其拥有良好的遗传基因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7 11:03:50

1、从职业特点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与其拥有良好的遗传基因有关。

一个人从事科研工作,挑战的是科技难关,同时也在挑战自己的机体与心理的极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研攻关最珍惜的是时间,科研人员为此不惜透支健康,长年熬夜连轴转,这也是一个常态。媒体上不时也有专家英年早逝的消息,因此,搞科研有助于健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这些长寿的院士,也是早年一路拼杀出来的,同样的社会环境条件,同样的付出艰巨的脑力劳动,同样的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院士与那些英年早逝的专家相比,还有一个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这些长寿的院士,大多出身书香门第,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长辈有长寿的传统,比如钟南山、袁隆平院士就是这样。

2、从家庭生活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与其幸福的家庭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听到有关院士家庭生活的花边消息,反倒是企业界、娱乐圈人士的绯闻时常充斥媒体。家庭是幸福生活的港湾,自然也就是院士事业的加油站,院士大多长寿,与其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直接相关。比如,袁隆平院士生前因工作关系,长年与家人分居两地,但他的家庭温暖,夫妻恩爱,感情深厚,而且教子有方,儿子们也争气,这些也都成为健康增益的正能量。

3、从性格特点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与其拥有强大的自信有关。

这些长寿的院士,大多争胜好强,不甘人后,拥有强大的自信,这对科研的克难攻坚是一个积极因素,对促进自己的健康更是一个积极因素,拥有强大的自信往往能够战胜疾病,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比如,最近去世的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都是最后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他们都是长寿的老人家。

4、从内心世界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与其拥有真诚的感恩心有关。

这些院士在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把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发自内心地归功于国家的政策、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帮助,从而真诚地感恩自己的领导、自己的老师、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爱人。正因为这样,这些院士能够赢得人心,以德服人,带领团队取得最后的胜利。实际上,真诚的感恩心,就是这些院士一生奋斗不息的动力,也是这些院士心安理得以此长寿的重要原因,如果你读一读袁隆平院士在自己获奖之后,写给自己已经过世的母亲的那一封信,一定会深受感动,从中得到很多人生的领悟。

5、从人生态度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与其拥有乐观平和的心态有关。

走到人生辉煌时刻的这些院士,都有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经验教训,都有很强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他们既能仰望天空,胸怀梦想;又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低调务实。在他们身上,没有一般知识分子的那种书呆子气。他们具有高度的人生智慧,成为人生的大赢家,也就赋予了自己健康的正能量。

6、从传统文化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与其拥有的真、善、美有关。

这些院士一生信仰真理,与人为善,追求完美,坦坦荡荡,问心无愧,自然赋予自身健康的正能量。中华传统儒家提倡做君子,道家提倡做真人,佛家也讲究福报。实际上,这些院士就是当代的大君子、大真人,就是最有福报的人,福禄寿齐全,因此,在社会大众看来,这些院士大多长寿,理所当然。

7、从社会管理分析,院士大多长寿,也与其拥有国家提供的环境条件有关。

现在国内总人口有14亿之多,而两院院士也就1600多人,其中工程院院士也就800多人,人数之少,堪称国宝。社会应对这些院士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敬重,国家也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医疗条件。正因为如此,这些院士能够排除一切干扰,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同时能够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这也是院士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敬重院士的国家,才是有力量的国家;一个敬重院士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希望为人民利益做出卓越贡献的院士们健康长寿,也希望在媒体上能够看到院士们光辉的人生事迹,而不要让那些负能量的花边绯闻,带偏了我们的花样少年。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