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帝王的名称很多,大约有皇、帝、皇帝、天子、孤、寡人、朕、官家、陛下、圣人这么多的名称。
皇
皇,大。上帝,天也。——《传》。又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是也。
皇,大也。从
古代称呼帝王的名称很多,大约有皇、帝、皇帝、天子、孤、寡人、朕、官家、陛下、圣人这么多的名称。
皇
皇,大。上帝,天也。——《传》。又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是也。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说文解字》
帝
《説文解字》: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帝,最高称谓。又是君王统治天下的称号。
五帝,亦指五帝时代。原指五方上帝,后演变为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hào)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皇帝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天子
天子(tiān z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孤、寡人
孤、寡、不谷,均为古代君主自谦之称。《老子》:\"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战国策.齐策四》:\"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后用以代称王侯。
君主自谦称呼自己为“孤”、“寡人”,是为了提醒自己不可以居高临下,而以社稷、人民为重,所谓“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想领导群众尊处高位,就必须言辞谦卑,想处在民众之前享受荣耀,就必须比民众更能吃苦受累。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爱戴。朕
朕也是君主自称。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皇帝自称。
官家
官家,汉语词汇,读音guān jiā,意思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宋代臣下经常称呼皇帝为官家。
《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胡三省注:“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陛下
《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荆轲刺秦王》:“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
圣人
圣人也是臣下称呼皇帝的称谓。
《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皇帝之所以称孤道寡,大部分还是谦虚,当然随着“孤寡”这个词汇的专用,一般的百姓谁敢称孤道寡就是谋反大逆不道了,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圣人出,有大伪”,就已经很好的概括了这种现象,称呼自己“孤寡”的,恰恰是占据天下财富最多的皇帝呀,他们哪里“孤”,哪里“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