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这一生也不过就几个十年,在这数个十年里,人慢慢地由孩童也变成了老年。可以将每个十年看成一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各有其特征,也应该有不同的做为和不同的追求。在农村还有“三
农村俗语:三十望子,四十望财,五十望人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一般来讲,人到了三十岁,便可以自立门户,成家立业了。人到四十,正值壮年,应该是成熟稳重,具备洞察世事的能力。
而年过半百呢?精力不足,气血下沉,见惯了风起云涌,曾经的万丈雄心,皆以消弥贻尽,唯有心如止水,平和侍之。
这里的“三十望子”是啥意思呢?当然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了。
旧时,人们的婚嫁年龄比较早,基本上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了。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子嗣,那是一件很惶恐的事情。
这个时候,渴望得到一男丁的迫切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有些人眼见自己生育无望,便会过继兄弟的子侄为嗣。
“亲侄替叔守门户”,这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晚清重臣李鸿章年逾三十,膝下尚无一子。无奈之下,只好将弟弟的儿子李经方过继到自己门下。
虽说后来自己有了亲生儿子,但李经方的长子地位却是不容动摇。
人到四十呢?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可谓是年富力强,无疑是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四十望财”的意思是说,中年男人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妻儿的生活必须得到保障,正值人生爬坡过坎的艰难期。
大家知道,古人将“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三大理想,其中“齐家”是最基本的成功标志。
若是男人到了四十岁,尚不能积累一定的财富,那是很悲催的一件事。
西汉时,读书人朱买臣一心想着考取功名,无心打理家事,以致于四十多岁了,家里还是一贫如洗。
妻子崔氏心生怨言,最后竟然逼着他写下休书,转身嫁给了一户有钱人家。
再说“五十望人”有何深意?
过去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通过查询相关史料,历朝历代的平均寿命仅仅在三十岁左右,能够活到五十岁就算是高寿了。
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功名利禄不再过多奢求,身外之物更不敢有过多贪恋,主要的注意力应该转移到家庭和谐,健康平安上了。
由于过去提倡早婚早育,五十岁的人,当然是爷爷辈了,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自在情理之中。
“五十望人”其实就是说的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寄托,希望后人能够光耀门楣,成就一番事业,家族兴旺发达。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十望子,四十望财,五十望人”这句话,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老黄历了。毕竟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认为:在人生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下,大可不必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因为,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活得精彩、活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