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为什么不再有新明星?
9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那个时候的
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为什么不再有新明星?
9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业,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之后香港电影的发展之路就开始每况愈下,归根究底
1. 还是那帮导演,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题材局限。
杜琪峰、刘伟强,麦兆辉还是熟悉的那些人,那些熟悉的题材,警匪,卧底,扫毒。。。。。。故事剧情已经很难再有突破,题材也太局限性了,总是跳脱不出港味模式。没有更多新颖题材的呈现和对新锐导演的扶持,总是在重复着所谓的香港“经典模式”。一些优秀的导演,却再也没有优秀的影片产出,本地行业开始形成这样的怪圈。
2.曾经香港电影是\"明星\"制造厂,现在大牌的明星都很难见到
曾经一部香港电影就可以捧红一个明星,而现在的香港电影,却很难看见大碗们的身影。
我们只能发觉还是古天乐、梁家辉、张家辉这些老将们在苦苦为香港电影撑着“门面”。
电影发展和演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高质量的作品才能提升演员的表演呈现,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古天乐拍的都是警匪,扫毒之类的影片?剧本的粗制滥造,快餐式的影片,从自身发展来说,好的演员更愿意尝试不同的角色设定,况且,香港影片仍旧保持着高姿态,很少愿意与内地进行合拍,即使合拍片,也大多为圈钱的贺岁片之类,实在很少有拿的出手的。大牌明星何必去趟这趟浑水,说不定还烙下票房毒药的称号。
3、电影技术和拍摄手法的更新换代
电影技术和拍摄手法的更新,也加速了香港电影的没落,因为香港影片一贯秉承功夫片真刀真枪的传统,但现在科技的手法,镜头的运用,已经能很大程度上做到完美剪辑了,拳拳到肉的噱头,也不在那么吃香了。然而抛开这个优势,香港电影在制作方面没有更多的进步和学习。大片效果通常都只能拍的不痛不痒,自然不能在市场中获得好的成绩。
4、市场的变化,不去适应。
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加剧了香港电影的没落。近年来内地电影的迅速崛起,不管是从影片的剧情、种类、特效运用、票房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是香港电影望尘莫及的了。这里,香港电影没有很好的把握内地观众的需求,仍是局限于拍摄本土的那些故事,没有更多的思考和创新,也没有更好的吸收和包容外来的一些元素和合作,一直沉浸在闭门造车中。怎么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带着些唏嘘的,脑海中其实有很多从前优秀的香港影片,期待香港电影放下身段,敞开大门与内地那么多优秀的年轻导演合作,走出那个局限的小圈子,重新在电影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