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赞美春天的诗,就想到一个老掉牙的典故。
有人看到苏东坡写的《春江晚景》,其中有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很不服气,春江水暖,岂止鸭先知,鹅也可以先知啊!
他是不
想到赞美春天的诗,就想到一个老掉牙的典故。
有人看到苏东坡写的《春江晚景》,其中有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很不服气,春江水暖,岂止鸭先知,鹅也可以先知啊!
他是不了解背景啊。
苏东坡这首诗,是为僧人惠崇所作的画《鸭戏图》题的辞,幸亏惠崇没有画鹅,要不,还真难为苏学士了~
其实东坡先生这两句只是引子,后面两句才是重点: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他是惦记着美味啊。
若干年前有一句歌词很流行:
春天在哪里?朋友们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草丛里~
但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就在柳荫下,草丛里,发现了春天的魅力。
不信你看。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半在写景,半在写人。春景很容易引动春情。
还有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柳荫草丛,原是踏青的好背书。
古人生活节奏慢,比较乐意关注途中的风景,这些咏春的诗句,就是他们的旅行日志。
凡事都有两面,有春意盎然,就有不能遂意的懊恼。
比如那首《蝶恋花.春景》后半部分: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有人自娱自乐,有人自做多情,花开无意,观者有心。
但古人吟诗,有时当不得真,北宋时的晏殊,官至宰相,每日闲暇饮宴取乐,逍遥无比,却偏爱作一些感伤之词,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类。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最欣赏的还是前些年人家大门上挂的那幅春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可见,只要春意常驻心间,人人可成舜尧。正如明朝牛人王阳明所言:我眼见满大街都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