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醒来发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原来是南柯一梦,这时童子来报:刘备求见。先生还会出山么?

必须啊 关羽攻樊城时成都必须支援 北伐时必须不能用马谡 未卜先知 无敌了南阳诸葛庐,孔明先生高卧于草堂之中。一次难得的午后酣睡,但是他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这场奇特的梦中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18:51:52

南阳诸葛庐,孔明先生高卧于草堂之中。一次难得的午后酣睡,但是他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这场奇特的梦中,孔明先生梦见了“三顾茅庐”,梦见了“白帝托孤”,还梦见了“秋风五丈原”……

正在这个时候,只听草堂外童子禀报:刘备求见!

此时此刻的情景,就如梦中的“三顾茅庐”时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自己未来的人生吗?诸葛亮犹豫了,到底应不应该见这位刘皇叔呢?

一、刘备是诸葛亮的真主

诸葛亮的犹豫,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跟随刘备,穷尽一生心血最终也没能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只落得个秋风五丈原的悲情解决。

但是孔明先生同样也会想到,在梦中他的那位刘皇叔是何等的仁慈,对自己是何等的信任和倚重,在梦中,刘皇叔白帝托孤之时是何等的悲怆与绝望……

“修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是我国古代每一个有才华之人最为正统的思想观念,孔明先生也不例外!一个真正有才华的读书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明主,而刘皇叔这样的主公若真如梦中一般,岂不正是自己毕生苦苦寻找的明主吗?

失去这样的明主,不仅仅是失去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也等于失去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君臣之情和知遇之恩!

二、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诸葛亮知道,自己跟随刘备将会开启一段何等波澜壮阔的人生!

哪怕结局并不完美,但是整个过程却依然让孔明先生无限的向往。三顾茅庐时的君臣相得,接下来便是火烧赤壁、平定荆南四郡,然后是收西川、取汉中,使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一段何等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岁月!

接下来一切都变了,情势突然间急转直下。关云长败走麦城,刘皇叔一怒兴兵却兵败夷陵。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当孔明最后一次见到刘备的时候,他发现主公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雄主,也不是那个仁慈的长者,此刻的主公只是一个迟暮而绝望的老人!看着主公苍白的面孔,握着主公干枯的双手,这一刻孔明心中发誓:穷尽一生,一定要完成主公兴复汉室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多年以后,五丈原瑟瑟的寒风之中,孔明先生知道,自己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此时此刻,他双目含泪,口中喃喃的说道:“先帝啊……亮已竭尽全力,终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亮再不能临阵讨贼,幽幽苍天何薄于我……”

这样的人生,虽然悲凉到了极致,但是又何尝不是有意义到了极致?这样的过程中,自己有了追寻一生的抱负吗,有了位极人臣、君臣相得的成就,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这样刻骨铭心的人生为什么不选?更何况以孔明先生满腹的才华,为什么就不能有逆天改命的雄心?

三、这样的一生,将成为华夏读书人的千古表率

士为知己者死!明知不可为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华夏读书人最为高洁的品质!

诸葛亮的一生,也许充满了悲情,也许充满了遗憾。但是恰恰就是这种不完美才让人更加的刻骨铭心,也正是在这种悲情之中,诸葛亮的人生得到了升华,他不再是他一个人,而是华夏读书人的千古表率!

自此之后,《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知道会有多少读书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顶礼膜拜,不知道有多少读书人将诸葛丞相的一生标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想明白了这一切,诸葛亮抬手拭去眼见的泪痕,轻摇羽扇对身旁的童子道:

“快去请刘皇叔堂中稍坐,亮随后就到……”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