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手为强,这是硬道理哈)
最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对袁绍、曹操的相关史料做了较多的阅读。其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桥段。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还是从关
(先下手为强,这是硬道理哈)
最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对袁绍、曹操的相关史料做了较多的阅读。其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桥段。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还是从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开始说起吧。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这是演义的说法,史书没有明确的数字记载,但的确不在少数。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初平元年(190年)春,曹操自行代理奋武将军,与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同时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在演义里老罗还安排了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扬、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等七家诸侯。这些大都是与曹操做对的,不反一下董卓不太合适。
孙坚跟随袁术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行动,并且斩杀华雄,击败了吕布。但孔融、陶谦等人就没有参与。西凉马腾曾经受董卓邀请,想一起带兵入京,当时看还有联盟的可能,也没有讨伐董卓的行动。
像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等大佬,都没有参与讨伐董卓。
且不去管它究竟有多少诸侯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当时这一行动的目的是“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那么,兴平二年(195年),献帝东归,诏令天下勤王的时候,这些诸侯们都在干嘛呢?
献帝流落到了河东,已是河东太守的张扬立马率兵前往安邑救援。杨奉、董承、韩暹等百官都很饥饿,没有粮食吃,张扬派数千人背着米袋在回洛阳的路上迎接献帝等人,然后一起回到了洛阳。
张扬命董承修缮洛阳宫殿,认为自己护驾有功,就以“扬”命名这个宫殿,叫“扬安殿”。之后,张扬说:“现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辅佐,我可以在外捍卫大汉朝,怎么可以留在京都呢?”
于是,献帝拜张扬为大司马、假节钺,张扬回到了野王。
此时,袁术在琢磨着自己称帝;孙策盘算着江东;刘表一心在荆州那一亩三分地上;刘璋听他老子说益州有天子气,正惦记着这事;西凉韩遂、马腾,天子在眼前时也没想勤王,这会儿就更没心思啦;刘备接了陶谦的班,这会儿只想跟吕布、袁术抢地盘,顾不上献帝。
献帝下诏令吕布迎驾,但由于吕布的军队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无法勤王。吕布派遣使者上书谢罪。朝廷表示理解,赞许吕布的态度,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
这就是当时那些大佬们,对待天子的态度。
献帝东还,无疑是一面可以利用的旗帜,但各地诸侯却都当做烫手的山芋。
195年十月,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就提醒袁绍赶紧把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奉迎天子,建都邺城,然后号令天下,以征讨不臣。
袁绍准备接受沮授的建议,但郭图、淳于琼反对(三国志记载郭图曾力劝袁绍奉迎天子),他们说:“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今天重新振兴何谈容易?现在正是’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时候。献帝在身边,到时候事事需要上奏,服从就失去权力,不服从就是违抗皇命,把天子奉迎到身边不是个好办法。”
沮授苦口婆心地劝告:“奉迎天子不仅是符合道义,而且也是符合时局形势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
袁绍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沮授的建议。
其实,沮授想多啦,几乎没有人对献帝感兴趣。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回到了洛阳。但是宫殿破弊,财物短缺,实在是没有了帝王的尊严。董承、杨奉、韩暹又开始争权夺利的斗争,让献帝没有一点安心。
董承看到韩暹弄权,就秘密召兖州牧曹操进京勤王。
曹操本不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所有部将认为徐州还没有平定,韩暹、杨奉弄权专政,北连接张扬,暂时还无法控制他们。奉迎献帝,麻烦很多。
在这关键时刻,谋士荀彧却对曹操说:“晋文公奉迎周襄王复位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将军您首倡义兵勤王,心无时不系于王室。此时奉迎天子不仅符合道义,顺应人心,而且可以‘奉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智慧。如果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考虑此事,恐怕就来不及了。“
荀彧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利。
曹操权衡再三,感觉利大于弊,认为荀彧说得对。
于是,曹操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朝见献帝。献帝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
之后,曹操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短缺,把献帝转移到了许县,在许县建立新的都城,从而把献帝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建都许县后,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引起了袁绍很不爽,袁绍后悔不已。
袁绍提出让献帝迁都鄄城,以临近冀州便于控制,但曹操一口回绝,而且以献帝的名义谴责袁绍拥兵自重,不进京勤王,只知道争地盘抢利益。袁绍知道是曹操在搞鬼,但没有办法,还得上书为自己辩白。
但袁绍跟曹操这梁子也就结下了,多年的铁哥们就有了嫌隙。
等到袁绍平定了河北,就集合大军南下,找曹操算账来了。
官渡一战,曹操也几乎是要玩完啦,玄些被袁绍包了饺子。
但最后曹操还是得益于奉迎天子的幸运,关键时刻得到了贾诩、桓阶等人的支持,最终战胜了袁绍。
看来,挟天子还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哦,这就是战略眼光。
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乐意奉迎天子;袁绍、曹操的谋士中都有非凡的人才。
但袁绍犹豫再三选择了放弃,曹操权衡利弊选择了奉迎,就这一步之差,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献帝把机会给了每一个人,但能够抓住的人却只有曹操,这怪不得别人哦。
(出手慢了哈,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