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虫爆发地有哪些,人民怎么应对的?

引言:
蝗虫喜欢干旱,一旦哪里发生了干旱第二年发生蝗灾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的高。我国古代爆发蝗灾的地方主要有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14:42:20

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2.8亿亩次左右,分布在20个省(区、市)的1100多个县(市、区、旗、团场)。其中,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常年发生3000万亩次左右,总体发生平稳,但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新疆等常发区和吉林、黑龙江等偶发高密度蝗群危害仍时有发生。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除飞蝗以外其它蝗虫种类的统称,下同)常年发生7000万亩次左右,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区时常出现大量土蝗由草滩地向农田迁移,造成集中危害现象。草原蝗虫常年发生1.8亿亩次左右,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连续多年大面积发生,危害草原植被。同时,与我国毗邻的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时有蝗虫迁入我国边境地区危害,对农牧业生产安全乃至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在中国的古书上往往有“旱极而蝗”的记载与说法《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由此可见,古人多以迷信的方式,认为虫灾是神灵的降罚,往往采用消极的方法来应对蝗虫灾害。但是人们还是总结出一些积极的防治办法,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中国古代蝗灾研究的杰出成就。

进入20世纪后,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们投身于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在进行现代蝗虫的分类与分布、蝗虫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观察、飞蝗的预测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伸到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发生有个纵深的认识。

直到现在,我们对蝗虫的防治有了质的提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空军成立的灭虫大队,到现在的无人机精准喷药杀虫,再到互联网的精确监控,虫灾已在我国成为了一个过去式,不在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再加之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断,非洲蝗虫对我国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防微杜渐,对蝗虫灾害保持警惕性!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