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土耳其与库尔德武装有何历史恩怨,这要追溯到土耳其的漫长历史。
库尔德民族属于中东地区第四大民族,总人口3000余万。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库尔德人一直谋求建立一个属
库尔德人为何成为土耳其的眼中钉,必须绝之而后快?事情要从19世纪末讲起。
论持续时间、复杂程度和敏感性,库尔德问题在中东可以说与巴以问题相当。作为西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
自古至今,库族主要聚居于库尔德斯坦地区(简称“库区”),一个由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北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北部构成的狭长弧形地带。该地区多山地和高原,交通闭塞,数世纪以来,库尔德人几乎与世隔绝地生活在崇山峻岭中,塑造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无论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还是蒙古人、波斯人统治时期,库尔德人的民族性都得以保存。“除了大山之外,库尔德人没有朋友。”库尔德人的这句谚语高度概括了其漫长的历史。
库尔德人是世界上从未建立过自己民族国家的最大民族。19世纪末,在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下,库尔德民族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波斯民族主义以及犹太复国主义几乎同时出现。
1880年,库尔德人乌贝杜拉(Sheikh Ubeydullah)领导库族部落武装在位于今天土耳其东部、东南部和伊朗西北部的库区发动大规模起义,宣誓为建立独立库国而“战斗到底”。该起义虽最终遭到奥斯曼帝国和波斯恺加王朝的联合镇压,但在广大的库族民众心中播下了世代争取独立的火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库族迎来了历史上距离独立建国最接近的时刻。战败后的奥斯曼帝国于1919年与协约国订立《色佛尔条约》(Traité de Sèvres)。该约规定,库尔德人可在幼发拉底河以东和亚美尼亚以南、叙利亚和伊拉克以北库族占多数的地区建立自治区或独立国家。这也是国际上唯一涉及库尔德人自治或独立的文件,至今被四国库尔德政治势力所借用,成为其谋求建立独立国家的主要法理依据。
但是土耳其改变了这一历史进程。“土耳其国父”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ürk)不接受对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人苛刻的《色佛尔条约》,率领土耳其民族主义者进行抗争,并于1923年7月与协约国重新签订《洛桑条约》(Treaty of Lausanne),用以取代《色佛尔条约》。而《洛桑条约》未再提及库尔德自治或独立问题。
奥斯曼帝国下辖的库尔德斯坦也被一分为三:土耳其的北库尔德斯坦、英属伊拉克的南库尔德斯坦和法属叙利亚的西库尔德斯坦;加上17世纪被划归伊朗的东库尔德斯坦,库尔德人自此分居四国。作为大国争夺地区霸权干涉地区事务的“遗产”,库尔德问题也由此产生。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与奥斯曼帝国时期身份的多元化和大融合不同,凯末尔政府反对身份多元化,力图把土耳其建成一个族群同质化、单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曾允诺在土耳其独立后给予库尔德人自治权的凯末尔此时并没有兑现承诺,并在土耳其大刀阔斧开始了现代世俗化进程。
1924年,凯末尔废除哈里发,决心用民族认同取代宗教情感,这无疑割裂了让库尔德人与土耳其人团结起来的宗教纽带。1925年,库尔德部族首领赛义德发动起义,呼吁通过圣战推翻世俗主义政府,恢复哈里发制度,拉开了库族对抗土政府的战争序幕。
同时,土耳其政府加快了对库尔德地区实行政教分离和强行同化的政策。撤销所有含有“库尔德”“库尔德斯坦”名称的地图和官方文件,不认可库尔德人的少数民族地位,将其称为“山地土耳其人”,剥夺其语言与文化权利,在库尔德人聚居区长期实行戒严和军事管制。特别是1936年至1939年间,土耳其政府军对德西姆省Dersim(后改名为通杰利省Tunceli)的库尔德人展开军事行动,导致万余人死亡,被视作土政府对库尔德人的种族文化灭绝行动。
直到2011年,时任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才首次对这次“屠杀”道歉,“我以国家的名义对那次事件表示道歉。”他称,那次暴力事件是“我们近代史上最悲惨和最沉痛的事件之一”。
如果说此前的库尔德人反抗斗争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凯末尔政府长期的强行同化和武力镇压政策,库尔德民族意识彻底觉醒。
当前,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土耳其作为有宏大抱负的地区强国,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已经部分实现了目标。但库尔德问题始终是悬在土耳其心头的一把利剑,加上域外大国插手不断,未来,该地区局势究竟走向何方,还需要静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