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前期,当得“英名”二字,但是在后期简直就是个“糊涂蛋”,根本当不起“一世英名”之称。不但给孙皓创造了上位的机会,更给了他实施暴虐治国、荒淫酒色、常剥活人皮、挖眼睛
公元229年,47岁的东吴统治者孙权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吴国。他18岁从哥哥手里接收江东,兢兢业业,苦心经营,最终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奠定了三国的鼎立局面,在他统治期间,东吴设置了农官,实行屯田制度,设置郡县制,同时剿抚东吴境内的山越,促进了江东的经济发展。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台湾)。这样一位生于乱世、割据一方的一代帝王,却在晚年的继承人问题上犯下了错误,动摇了东吴的统治根基,公元257年,70岁的孙权,去世,之后仅仅33年,东吴就被西晋所灭。
图 吴国的疆域
那么孙权晚年的继承人问题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孙权之孙)在位期间,
又做了哪些荒唐的事情,让东吴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呢?
图 孙权
继承人问题:是困扰很多帝王的问题(尤其是年纪大的帝王)
和很多做出伟大贡献但却到了晚年受困于继承人问题一样,晚年的孙权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公元242年,孙权60岁,从这年开始,东吴的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展开了长期的储君之争,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有支持太子孙和的,也有支持鲁王孙霸的,孙权也是左右为难,很难抉择。
原本孙权称帝之后,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但公元241年,年仅33岁的孙登去世,孙权这年已经59岁了,可谓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之余,也只能重新考虑新太子的人选。
东吴的“二宫之争”(242年-250年)
孙权的次子孙虑早死,于是就立了第三子孙和为太子,但孙权的第四子孙霸很受孙权的宠爱,对储君之位也是虎视眈眈,于是整个东吴,很快就陷入了这场政治夺权的漩涡之中,朝中大臣也被分为两派,从242年到250年,双方势力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东吴的正常政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孙权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东汉末年袁绍也曾受困于此,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势力,最终袁氏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孙权不想看到东吴有一天也会如此,就下定决心,为东吴重新确立继承人。
公元250年,孙权废掉了太子孙和,同年鲁王孙霸企图谋害孙和,孙权知道了赐死了孙霸,改立第七子孙亮为继承人(孙亮这年未满10岁)。
公元252年,70岁的孙权去世,年仅10岁的孙亮即位。是为吴少帝。
东吴的权臣时代(252年-259年)
考虑到孙亮还很年少,所以孙权临死前让宗室孙峻和大臣诸葛恪共同担任辅政大臣,想法是很好的,但事情的发展就逐渐失去了控制。
公元253年,诸葛恪被孙峻设计杀死,自此孙峻开始独掌东吴的朝政大权,孙峻掌权后,大肆诛杀东吴的宗室成员,排除异己,并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实力,孙峻死后,就把权力传给自己的堂弟孙綝,继续把持东吴的朝政。
废立皇帝
孙亮亲政之后,和权臣孙綝的矛盾逐渐加深,公元258年,孙亮企图除掉孙綝,但却孙綝发觉,孙綝把孙亮废为会稽王,拥立琅琊王孙休(孙权第六子)即位。
权臣末路
孙权登基后,孙綝为丞相,权势熏天,骄横放肆。公元259年,孙休联合张布、丁奉,终于除掉了孙綝,掌握了东吴的大权,孙休是个不错的皇帝,爱好文学,重视减轻民众负担,东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好景不长,公元264年,30岁的孙休去世。
孙皓到来:吴国的劫难
孙休死后,孙皓继位,孙皓是孙权第三子孙和的儿子,即位时只有23岁。
即位之处,孙皓大赦天下,同时注重抚恤人民,开仓振贫、奉行节俭,俨然是一位治世明君的形象。但好景不长,志得意满的孙皓很快就原形毕露了。
图 孙皓
残忍好杀
在孙皓成长过程中,曾受到了很多的压迫,于是成长起来的孙皓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很热衷杀人,忠心的大臣劝诫与他,也被他诛杀(甚至东吴灭亡后,住到了洛阳的孙皓都是看下人不爽就随意诛杀)。
穷兵黩武
孙皓继位第二年,魏国就灭亡了蜀汉,按理说国力不如魏国,东吴应该和魏国和睦相处,但孙皓在位期间却多次向魏国(后魏国被西晋取代)用兵,东吴多年积蓄的国力在战争上也逐渐被消耗殆尽。
大兴土木
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的心理,孙皓透支民力,大肆修建宫殿,吴国的经济局势濒于崩溃。
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东吴民不聊生,公元280年,西晋攻打吴国,吴国灭亡,西晋统一了全国,三国时代结束,孙皓被迁往洛阳居住,四年后去世,享年42岁。
总结
虽然孙权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所犯的错误和孙皓的残暴不仁导致吴国灭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间接导致吴国进入了长时期的权臣当道、国家混乱不堪的局面。清朝康熙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在晚年也曾发生了九子夺嫡的事情,而储君之争,向来是国家动乱的根源所在。
而只有国家的储君贤明,储君之位稳固,才能减少国家陷入不必要的争斗之中,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好;而主少国疑、权臣当道的时候,国家的衰亡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