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郭嘉和荀彧都是东汉末年不世出的谋略奇才,两人都为曹操贡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智商最高的人之一,各自表现出了不凡的战略
郭嘉是完全没有资格跟荀彧放在一个台面上作比较的,不管从什么角度上来说,荀彧都完胜郭嘉。要知道,荀彧差一点就能跟诸葛亮并驾齐驱,这样的人,又岂是惊鸿一瞥的郭嘉所能比得上的呢?
近些年,郭嘉被吹嘘的实在是太厉害,甚至盖过了诸葛亮的风头。居然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可真的是荒谬至极的言论。
且不论郭嘉能否跟诸葛亮相比,他连荀彧都比不过,又怎么去跟诸葛亮比较呢?郭嘉的智谋过人并不假,可是重要性上,跟荀彧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荀彧不仅能给曹操出谋划策,而且能够帮曹操做决断,曹操出征期间,都是荀彧镇守大后方,这需要怎样的信任,实在是难以想象。正如刘备信任诸葛亮,刘裕信任刘穆之一样,那都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交给对方的信任。
郭嘉最多给曹操出出主意,至于其他方面,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只能算是一个谋士,跟拥有宰辅之才的荀彧不是一个等量级的选手。
没有荀彧,那就没有曹操的宏图大业。
曹操当年只是一个小诸侯,天下最大的诸侯,是袁氏兄弟。袁绍和袁术一个占地广,一个人口多,都有称帝的雄心。
曹操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占领的地盘相对弱小一点,无论是地盘大小还是人口数量,都无法与袁氏兄弟相比。
功劳一:镇守兖州,挡住了吕布的进攻。
当时曹操只有兖州这么一个地盘,实力还很弱小。他本打算占领徐州,没想到这个时候曹操的父亲在徐州遇害,真的是上天给了曹操一个攻占徐州的机会。
西边的袁绍不敢惹,南边的袁术也不是对手,所以只有先挑软柿子捏了。没想到曹操出兵以后,吕布和陈宫居然偷袭了兖州大本营鄄城。
这可把曹操急坏了,为什么?因为曹操如果打不下徐州,再丢了兖州,那就无家可归了。这在兵法中是非常忌讳的,但是一时半会儿来不及回援。
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三国志》
这个时候荀彧镇守鄄城,挡住了吕布和陈宫的攻打,成功为曹操争取了回援的时间,可见荀彧可不是我们眼中的那个简单的文臣。
功劳二:劝曹操接纳汉献帝,为曹操竖起了正义之旗。
汉献帝一直流落四方,没有哪个诸侯真正愿意接纳他,因为各路诸侯心存异心,汉室疲软的局面已经形成了。
这个时候曹操阵营内部发生了争执,到底要不要迎接汉献帝?不少人表示反对,因为汉献帝过来了那就是一个大雷,毕竟曹操实力还没有那么强大。
可是荀彧却给曹操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晋文公迎接周襄王,汉高帝为义帝发丧。因此他们都得到了天下民心,继而成就大业。
这意思就很明白了,你要想成为晋文公或者汉高帝的话,就必须要迎接汉献帝。这话是真心的,所以很多人说荀彧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就太扯了,不能因为他晚年的态度转变,就说他一辈子都是心向汉朝的。
很显然在年轻的时候,荀彧始终都在为曹操谋划天下,就拿迎接汉献帝这件事来说,他哪里考虑什么汉献帝的感受呢?直接把曹操比作汉高帝,这还有啥话可说的?
这一步棋实在是太妙了,从此以后曹操手里就有了正义之旗,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愿意跟着曹操混,为什么?因为曹操代表着的是东汉朝廷。
功劳三:官渡之战定方针。
这个时候一场惊天动地的官渡之战即将打响,曹操心里没底啊,因为袁绍兵强马壮,实力是自己的好几倍。
曹操心里慌了,曹操的部下们也都十分犹豫,不敢跟袁绍正面对抗。再加上孔融这帮人在后面扯后腿,总是夸大袁绍的厉害,使得曹操军心涣散,很难与袁绍对敌。
这个时候荀彧却列举了袁绍的一系列缺点,比如说袁绍的人马纪律不严明,几个谋士全都有私心,尤其是许攸肯定会叛变。至于大将颜良文丑,只是匹夫而已。
这么一分析,使得曹军上下精神大振,大战爆发以后,曹操的粮食都快吃光了,所以他打算退军。但是他在退军之前还想询问一下荀彧的意见。
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三国志》
荀彧却表示让曹操坚持下去,因为袁绍被拖了这么长时间,也是精疲力尽了。曹操按照荀彧的方法去做,果然在官渡之战中获得大胜。
郭嘉的作用和荀彧比起来就太小家子气了。
郭嘉最大的作用是什么?那就是给曹操出主意,至于这个主意可不可行,那需要曹操来拍板。这就是说郭嘉只管说,不管后果。
可荀彧不一样,荀彧不仅要给曹操出主意,而且要帮曹操下决断,这件事就难上加难了。因为下了决断就要承担后果。
比如说在曹军断粮的时候,荀彧依旧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坚持下去,这本身就很冒风险。可见荀彧是有足够把握做这件事的。
当然了,我们不能否认了郭嘉的聪明。郭嘉料事如神的本事,也是值得后人敬佩的。毕竟郭嘉出的每个主意,都是很正确的主意。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
可惜的是,郭嘉还在仕途上升期的时候就挂了,因此他后来能干点啥,咱们也不清楚。所以就两个人的一生成就来说,荀彧是要远远超过郭嘉的。
总结:荀彧就是曹操的诸葛亮。
刘备进入益州时,需要派人留守荆州,第一人选,他就想到了诸葛亮。刘备入川以后,立刻想办法攻打汉中,这个时候谁来留守成都才能让他放心呢?还是诸葛亮。
可见诸葛亮始终都能够保证刘备的大后方不出任何问题。同样的道理,曹操时常南征北战,必须要有人能够留守大后方,这个人就是荀彧。
这样的人不仅要有超高的智商,而且要能够承担重任,同时还要有绝对的忠诚度。你上哪儿去找第二个呢?荀彧死后曹操可就不敢随便乱跑了。
你看孙权这辈子有没有随便乱跑?没有吧?因为他那边没有这么一个让他放心的人。南北朝时期的刘裕,一直南征北战,他十分放心,因为大本营有刘穆之给他看着。
在他打下长安,即将一统江山的时候,刘穆之突然挂了。刘裕居然放弃了一统江山,急匆匆赶回建康,为什么?因为刘穆之挂了,他担心后院失火,跟一统江山比起来,保住现有的基业,才是最重要的。
可见荀彧这样的人,是多么重要了。至于郭嘉,可替代性太大了,贾诩、荀攸、程昱等等都能取代他。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