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幼子朱楠活了多少岁?

公元1394年,在朱元璋67岁那年,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又有儿子了,要知道朱元璋的第25子是在公元1388年出生的,这一年距离1388年已有将近6年之久。朱元璋第26子的出生让朱元璋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8 03:31:46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戎马半生、建立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是六十六岁(虚岁)的垂垂老者了。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二(公历为1394年1月4日),太祖第二十六子出生,这也是他最小的儿子,其生母为为丽妃葛氏。——《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壬申,朔降......夜有大星赤色自西南行流至近浊没......癸酉,皇弟(第字误做)二十六子楠生。

葛丽妃也是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的生母,能在太祖六十岁后为其连生两子,这显示她是太祖晚年时比较得宠的后宫嫔妃之一。

太祖如此高龄还能获子,心中的得意和高兴是不用说的,于是对葛丽妃大加赏赐,并赐第二十六子名“楠”,命葛丽妃悉心照料,以待成长。

但自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开始,翻遍明太祖实录,都没有发现这个第二十六子的踪迹,总而言之,朱楠在史书中失去了身影。此后的太祖实录中连皇孙降生、都督府佥事病卒、皇从孙女成婚都有记载:

——......洪武二十七年五月庚戌,以禇富为宗人府仪宾,尚皇从曾孙女兴安郡君;洪武二十七年冬十月戊申皇第四十三孙尚炌生,秦王第六子也;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甲午朔乙未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刘宁卒......。

但是皇子朱楠却再也没有出现于明朝官方史料中。

直到二百多年后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至四十七年(1619年)期间,国子监贡生、举人沈德符所写的《万历野获编》卷四中,才记录了这个神秘失踪的皇子下落:——下殇不成服,不追封,此古今通例,至本朝尤严。如高皇帝第二十六子楠,为葛丽妃出。未逾月而薨,遂无封典。

这样,从一本民间文人的著作里,后人才得以知道:明太祖最小的儿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连满月也没有过(未逾月而薨),所以没有封典,也没有记录在史书中。

由于《万历野获编》是作者沈德符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而写作出来的,博求本末,收其是而去其伪,常者加详、异者不略,因而内容详实,在明代民间文人笔记中属于上乘之作,同时也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清代乾隆年间编修《明史》时,编纂者根据这本书中所载的事实,加以收录摘抄,许多典故事迹都是来源于此书。

而《明史》中记载太祖诸子生平的第一百一十八卷里,朱楠的名字出现在《列传第六·诸王三》这一篇,只有寥寥二十个字:

皇子楠,太祖第二十六子。洪武二十六年生,逾月殇。

可见,清朝在编写《明史》、记录朱楠生平时,查询的资料不是《明实录》(因为其中根本没有朱楠夭折的记载),而是摘抄了民间笔记《万历野获编》,采用了朱楠“未逾月而薨”(而且未字也省略了)的说法。这也是后世史料记载中,太祖幼子朱楠不满月就夭折了的出处之所在。

假如如上所说,朱楠未满月即夭折,那么他即是太祖诸子中,去世时年纪最幼的一位皇子(太祖第九子朱杞,虽然同样是年幼夭折,不过已经满了周岁,如果按虚岁算,都三岁了,因此被封爵,王号赵王。照这样看,朱楠殇而无封,应该是不满月就去世,所以:下殇不成服,不追封。)

年近七旬的太祖,因之前接连丧子(太祖长子太子朱标、八子潭王朱梓、九子赵王朱杞、十子鲁王朱檀,都亡故于洪武二十七年之前)而喜怒无常,尤其是太子朱标的去世,更是他屡兴大狱、剪除功臣元勋、以保社稷稳定的原因之所在。而此时幼子又夭折了,老皇帝内心肯定是极为痛心、心情沉重。按照他晚年一贯的风格,十有八九会迁怒于照顾朱楠的诸內官、宫女、仆役。这些侍从的命运,可想而知。

朱楠虽然不幸幼年夭折,但他是太祖在六十余岁时才生的,也许出生时先天就有所不足,导致发育不良、体质羸弱,所以夭折了也不完全是个意外,只能说婴儿体弱、不好抚育。但因为一个小人儿的不幸夭折,就迁怒于无辜,乃至大开杀戒,太祖一可谓生英明神武,晚年却实在有些暴躁过分了。

按照正统史书记载,朱楠是“未逾月而薨”,幼年夭折,但是在明朝的另一本民间笔记、万历时期的官员、文人、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弇山堂别集》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弇山堂别集八十八卷)诏令杂考、四:——谕亲王公主兄致书:众兄弟亲王众妹妹公主,相别数载,天伦之情,梦寐不忘。五月二十五有老姐姐公主到,说众兄弟妹妹每请老姐姐公主来相劝我......我之兴兵别无他事,为报父皇之雠,诛讨奸恶,扶持宗社,以安天下......周王无罪,被奸臣诬枉,破其家灭其国;代王拘囚大同,出其宫人悉配于军;湘王无罪逼令阖宫焚死;齐王无罪降为庶人,囚繋在京;奸臣以金帛赏其左右,使其诬吿岷王,流于漳州烟瘴地面;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此等奸恶小人,皆我父皇杀不尽之余党,害我父皇子孙,图我父皇天下......。

这是当年成祖为燕王时,于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率靖难大军南下、渡江破京师(南京)前,使人射箭书入京师,致信侄子建文帝及诸弟诸妹们的一封公开信,信中详细列举了自己为什么要起兵的原因,及控诉建文朝廷迫害太祖皇子的恶行,以标榜自己起兵靖难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其中所述的周、代、齐、湘、岷诸王的遭遇,后来的史书中均有记载,当事人也有回忆文字记录,证明不是成祖虚构夸大。但是这一句——

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

就很诡异了,后人对此充满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按照诸子排行,太祖第二十五子、成祖二十五弟,应该是伊王朱㰘。可是在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的时候,他活的好好的,不存在任何“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的事,一直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才于藩地洛阳去世。所以,这个二十五弟绝不是伊王朱㰘。

不是朱㰘,那就只能是朱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祖第九子朱杞三岁(虚岁)去世,属于夭折,不再计入排行,在他之后的皇子排名,都按顺序跳过一位,这样就可以解释朱楠为什么被成祖称为“二十五弟”了。

而史书中也有明证——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谷王橞,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招匿亡命,习兵法战阵,造战舰弓弩器械......伪引谶书,云:“我高皇帝十八子,与谶合。”橞行次十九,以赵王杞早卒,故云......。

谷王朱橞是太祖第十九子,后来在长沙藩国作乱时,作谶书“十八子得天下”,称自己是太祖第十八子,所以符合谶书,以此聚拢人心。这里朱橞就是把九哥赵王朱杞的排行去掉(朱杞早夭),自己因此升了一位,在太祖诸子中便排行十八了。

在《明实录》中,也有同样的例子——

《英宗实录第一百九十、废帝郕戾王附录八》:......景泰元年三月癸酉,岷王楩薨;王,太祖高皇帝十七子,洪武十二年生......。

实际上,岷王朱楩是太祖的第十八子,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太祖皇子。在他去世后,史料记载还是写作“太祖十七子”。

据此可见,在当时的太祖诸皇子排行里,自早夭的朱杞以下,诸皇子都按顺序升了一位。所以,成祖口中的“二十五弟”就是指朱楠。

如果《弇山堂别集》中记载的成祖“二十五弟”确实是朱楠,那么就可以知道朱楠并没有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夭折去世,而是在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死亡,并被“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就是火化后把骨灰撒到长江里。但即使真的是这样,朱楠也没有活过十岁,一样属于夭折。

朱楠果真如《弇山堂别集》中记载的,在建文年间夭折,然后被侄子建文帝火化后撒骨灰于长江,那么这样的“恶行”,绝对会被成祖在靖难成功后大书特书,做为建文帝的迫害皇族子弟的罪状加以渲染,同时大张旗鼓地给这个可怜的二十五弟举办风光大葬,予以昭雪(就如同成祖登基后,给在建文削藩时期不想忍受狱卒侮辱、愤而自戕的太祖第十二子湘王朱柏重新举行隆重葬礼,改谥号、增加陵墓规模,以示给朱柏平反并追讨建文帝罪行那样)。

但是之后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任何成祖时期给朱楠追封、改葬的事情,也没有大书特书建文帝迫害朱楠、并在其去世后火化然后抛洒骨灰于长江的记录。所以,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没有详实的史料和充足的证据,导致后世的我们无从得以知晓了。

朱楠是“未逾月而薨”也好,还是“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也好,总之都没有成年,属于早夭。而他死后,葬处也不明,是就近葬于父皇的孝陵附近,还是送还凤阳皇陵安葬,这些在历史中都没有记载。在权威的《明实录》、《明史》中,也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用来记载他的出生和去世,这还是因为他是一代雄主、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子,所以史书中才能留下寥寥几笔,如果是普通的宗人,那么恐怕连名字都不会留下,一句“未命名,逾月殇”就将是他短短一生的全部注解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