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薛宝钗有意为之的善,是伪善吗?我想说提问者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道伪命题。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善”就是“善”,不存在“真善”和“伪善”之说;
对于“善行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薛宝钗有意为之的善,是伪善吗?我想说提问者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道伪命题。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善”就是“善”,不存在“真善”和“伪善”之说;
对于“善行”,醉吟认为不管行善之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行之,只要是受“善”之人得到了实质性的帮助,那么就不该抹灭“行善”的这个行为;更不该纠缠于行善之人起于“何心”。“善”就是“善”,不该有真伪之分。
薛宝钗的善是“真善”,她的一片真诚不该受到空穴来风的无理质疑;
再回到薛宝钗身上。
薛宝钗是《红楼梦》书中的“热心姐姐”,她细心体贴,古道热肠,姐妹们但凡有为难之事,她只要有能力,总会乐意伸出援助之手。薛宝钗曾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许多人据此认为薛宝钗是一个虚伪之人,但依醉吟看来,宝姐姐确实存着想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之人的心,并非惺惺作态。以下三个例子,便是极佳的佐证。
史湘云在众姐妹前夸下海口,说要作东请大家;但是,她却是一个拮据寒酸的大小姐,手中无钱,拿什么买酒买菜请客?眼看史湘云骑虎难下,薛宝钗适时地伸出了援手。从宴客的流程形式,到自掏腰包准备螃蟹和美酒,薛宝钗为史湘云准备得周详细致,完美到无可挑剔。如此费心费力又费钱,还要被怀疑心怀叵测,请问是不是太没良心了?
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儿跳井自尽,王夫人愧疚难安,想要赏几件衣裳给金钏装裹,匆忙之际来不及现做,只好临时拿林黛玉的新衣裳替代;而听到此事的薛宝钗却提出将自己的新衣裳拿出来给金钏儿。这么一来,既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也消除了林黛玉的忌讳,更是对死者金钏儿的一份告慰。薛宝钗的一个善举,得益者三人,她却并没有刻意宣扬,请问这份“善”,“伪”在何处?
林黛玉看了贾宝玉从外带进来的“杂书”,偏还不防备地在宴席上不慎说了出来。薛宝钗为此事特意单独“教训”了一番林黛玉。林黛玉是来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未嫁之前闺中的声誉比性命还要来得重要。试想倘若林黛玉偷看“杂书”的事情被流传到外面,林黛玉的闺中清誉岂非毁于一旦?贾母虽疼林黛玉,但也不能做到无微不至;只有薛宝钗细心地察觉到了林黛玉的错误,并且私下及时予以警醒,这份情,聪明灵透如林黛玉,一点即醒!试想倘若薛宝钗真把林黛玉视作情敌,林黛玉出现如此错误,薛宝钗有什么理由不顺势踩一脚,或者说乐得看笑话呢?
小结:一个人事事惟利是图,于是看别人做任何事情皆有不可告人之“目的”与“动机”;一个人无法不计得失地去施恩行善,便恶意地将一切行善之人的善举臆测为“伪善”;他们就如同那坐在井里的青蛙,坐在井里质疑看过宽广天地的鸟儿,就像有人怀疑薛宝钗的热心肠是“伪善”,无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
总结:史湘云因为薛宝钗的帮助,成功在贾家举办了螃蟹宴,收获了贾家上至主人、下至仆役的好感;因为有了薛宝钗及时拿出来的新衣裳,王夫人对金钏儿的愧疚之心稍稍得以弥补,林黛玉免去了新衣裳被挪用的烦恼,金钏儿得以被体面下葬;因为薛宝钗的及时纠正,林黛玉及时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不足,感受到了亲人般的体贴与关怀;薛宝钗的“善”,难道不正是大家所急需的吗?做好事,本该被褒奖,被提倡,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好事反而要被人贴上“伪善”的标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