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薛宝钗有意为之的善,是伪善吗?我想说提问者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道伪命题。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善”就是“善”,不存在“真善”和“伪善”之说;
对于“善行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伪善“。
记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开宗第一篇《考城隍》中写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在这句话中,认为哪种善是不应该受到奖励的?
那就是刻意为善、求名求财、别有用心的善举。
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别有用心、刻意为善、求名求财的”善“是”伪善“,而出乎本心,发乎天性的”善“是”真善“。
一、宝钗善行知多少
我们来看看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几次善举是别有用心,还是出乎本心。
1. 诚心帮助邢岫烟。
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宝钗曾经真心帮助过邢岫烟。
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细节,看宝钗的帮助是不是别有用心。
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岫烟见问,低对不答。
宝钗心细如发,发现岫烟身着夹衣,含笑问讯,毫无讥讽嫌弃之色,如同一位宽厚的大姐姐。
叫到石壁之后,为何?怕为人知,岫烟面子上过不去,知道其中必有难言之隐。
既然相问,已经抱定帮助之心,何等仁厚。宝钗此时想做善事吗?是的!
果然岫烟住到迎春处,二两银子的生活费还被父母要走一两。
迎春手下的丫环、婆子都是势利小人,见岫烟来打秋风,心中不悦,多有言语上的冒犯。岫烟无奈,只好当了锦衣,拿钱打点下人。
面对岫烟的困境,我们看宝钗是如何做的。
宝钗先劝岫烟耐些烦儿,别熬煎出病来;再劝岫烟索性把二肉银子都给了他们,这样省心;又说岫烟倘若缺了什么,只管找我去;再考虑岫烟如果怕人闲话,就打发小丫头悄悄跟她说。
宝钗为岫烟考虑得处处周全,并且打算付出实际行动来帮岫烟,
宝钗道:“我到潇湘馆去,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再悄悄的送给你去,早晚好穿,不然风扇了事大。”
我们看宝钗此处言行,宝钗行善并不是只说不练,而是付出了实际行动的,而且处处为岫烟着想,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行善而不大事声张:这件事除了宝钗和岫烟,并无外人知晓,如果说宝钗为了名、为了利岂不违心?
所以,宝钗此处行善虽然是有意为之,但并不刻意,心思缜密,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不事声张,不求名利,且付出了实际行动,你还想宝钗如何?
所以,宝钗帮助岫烟的善举不是真善吗?
2. 助湘云办螃蟹宴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史湘云一时兴起要在起诗社时作东。
宝钗见湘云灯下只管设东拟题,就提醒她:
“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史湘云生活经验终究没有宝钗丰富,又没有宝钗的思虑周全,所以宝钗才好心提醒。
然后宝钗又考虑到湘云自己没钱,家里她又作不得主,况且她就是把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
这一提醒,湘云才知道事情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这种善意的提醒就是一种帮助,宝钗完全站在湘云的角度上为她考虑,这种”善“虚伪吗?
如果宝钗心存恶意,只管去看湘云的笑话就是了,宝钗如此,可见宝钗处处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
宝钗提出了意见,并不是任湘云为难,而是已经心中已经有所筹划,准备帮湘云度过难关的,而这个帮助,可不是只耍嘴皮子的,而是付出真金白银的:
“我和我哥哥说,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在家热闹。”
湘云作东,宝钗买单。
而且出头到尾,宝钗始终没有宣扬与炫耀,只是默默地帮湘云摆脱困境,这种善发自宝钗与人为善的天性。
宝钗图什么?你也可以说宝钗要邀买湘云的人心,但湘云在贾府中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如果硬说邀买人心,那么所有做善事的人基本都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如果以此来论,所有的善举都是”伪善“了?
3.苦心孤诣劝黛玉。
黛玉在酒席上行酒令时,失口说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句子,宝钗为了劝说黛玉,单独叫黛玉来到蘅芜院中。
“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
宝钗让黛玉明白自己失于检点,不经意间暴露自己曾经看过这些不该看之书。
然后宝钗讲了一番话,先说自己小时也看这类书,后来在家庭教育下才丢开不看,跟黛玉站到同一条战壕里,打掉黛玉的心理负担;
然后讲男子读书不明理,还不如不读;
再讲女子如果读了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讲明读这些书可能造成的危害。
有人可能会说宝钗是封建卫道士之类,但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宝钗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这里只讨论宝钗行善之事,宝钗在这里是真心帮助黛玉吗?
这里宝钗在发现黛玉失口后,没有口无遮拦地揭穿,更没有落井下石地宣扬,而是悄悄地与黛玉私谈,让黛玉以后注意。
这种帮助不是物质上,但是这种帮助更为可贵,很多人一直认为宝钗为了”金玉良缘“不择手段,如果是这样,这里就是宝钗攻击黛玉的一个最佳机会,但宝钗不是这样做的。
至于宝钗的言论当否我们姑且不论,但按照宝钗的价值观,这是她与黛玉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纯粹是为黛玉着想。
若非出于好心,她又何必把黛玉叫到房中一句句细细教导。
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当然明白宝钗的良苦用心。所以黛玉这里才垂头吃茶,心中暗伏,点头称是了。
4.心无禁忌葬金钏。
《红楼梦》中宝钗助人行善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黛玉病重之时给黛玉送滋补用的燕窝;比如王熙凤生病时帮王熙凤购买人参等。
更为难得的是金钏死后,没有发丧衣服,宝钗道:
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试问在大观园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妙玉就因为刘姥姥用了她的茶杯就把茶杯弃之不用,冰清玉洁的宝钗能够把自己的新衣送给死人发丧,这种胸怀与气度不知谁人能有,就算是邀买人心,就算是讨好王夫人,宝钗能做到此,也是难能可贵。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
1.宝钗脱俗高洁。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的评价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这是对宝钗的赞美之词。
宝钗是山中高士,即山中的隐士。宝钗具有出世的品格,品行高洁,不慕荣利,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宝钗我心皎洁、晶莹如雪,虽然有点”冷“,便是她出世、脱俗,她看透人情、淡于人情,但她也能在人情中付出真心。
2.宝钗真诚友善。
宝钗心智成熟,待人和气、宅心仁厚,端庄稳重,懂得察言观色,善于体察他的难处。
她在贾府之中,是一个客人,所以她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自己所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去帮助他人,这是她的处世之道,怎么就变成”伪善“了?
她帮助她人,不事声张,不图回报,顾惜别人的面子与尊严,而且她对别人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是付诸了实际行动的,这样的善怎么能称为”伪善“呢
3.行善不是阴谋。
有人并不惮用最恶毒的想法来揣测别人的善行。
宝钗的友善、豁达的行为的确为她赢得了美名,受到了大家广泛的欢迎: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无下尘,故深得人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
有人处处以阴谋论来解读红楼梦,把宝钗的种种行为看作是虚伪、圆滑、阴谋,把宝钗的种种善行看作是邀买人心。
宝钗送黛玉燕窝,有人说燕窝中有毒;帮湘云办个螃蟹宴,有人说是为了让湘云得病;送衣服与金钏发丧,有人说是为了讨好王夫人。
这样说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恶,也感觉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
一个人做了善事、好事,得到别人的赞许与感激,不可以吗?
难道好人真的必须一无所得吗,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一个人得到一个人的夸奖不难,难得的是大家都夸奖她。
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看透人世间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她就是一个淡于人情,也能在人情中付出自己的真心的人。
真善良、真付出、真助人、真善行的薛宝钗!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