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的时候,中国此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啥意思呢?此时的清朝看似统一完整,实际上一部分主权已经丧失,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朝掌权人,慈禧太后女人当家,一生奢侈无度,对清
这个“假如”问得好!
我认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如果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那中国的历史有可能改写,出现另外一种局面,不说可以迅速崛起,那至少不会在后续输的那么惨!
甲午中日战争,是发生在1894年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并且赌上国运的倾国之战,它旨在实施所谓的“清国征讨策略”,侵略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这个侵略计划就是以攻占台湾,吞并朝鲜开始,到进军满蒙,然后全面占领中国,从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不得不说,日本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企图以一个弹丸岛国的一己之力,灭亡我大中国,甚至是称霸世界。
日本为了他称霸世界的梦想,在明治维新期间,快速地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并且相继入侵了琉球王国、台湾、朝鲜,虽然最后台湾和朝鲜都被迫撤兵,但也获得的很大的利益,让日本尝到了甜头,更加重视军备的发展。
自1890年起,日本政府将财政收入的60%以上用作海军和陆军的军费,明治天王还从他的宫廷经费中每年拨出30万日元,再从所有官员的俸禄中抽出10%,一起充作军费,填补造船费用。在这样穷兵黩武的政策下,日本全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目标,时刻准备着发动战争。
1894年,日本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政府随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日本在随后也跟着出兵,并派兵进驻了汉城,在朝鲜政府和叛军达成和议后,也拒不退兵。
在经列强的多次调停无果后,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绝交书,在1894年7月23日突袭了汉城皇宫,挟持了朝鲜国王,解散了朝鲜侵华政府,并且在7月25日袭击了清朝的运兵船。自此,甲午战争拉开帷幕。
这场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其中又分两个阶段。
陆战第一阶段主要是平壤战役,以清军大败渡鸭绿江逃回国,日本占领朝鲜为结束。
第二阶段是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这两场战役甚至不可以称为“战争”,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胜利,清军基本抵抗微弱,一触即溃。
海战的主要战役是黄海海战,也是甲午战争的第二场海战。
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战后,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以当时北洋舰队落后于日本舰队的情况下,有如此战绩,殊为不易。虽说此战失败了,但并不算完败,只能说是互有胜败,奈何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在战后严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把制海权全部让给了日本。
最后是威海卫之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在战事正酣时,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主和派,就不顾光绪帝等主战派的反对,秘密派人前往日本求和,但并未达成。直至1995年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才向清政府提出议和,此时的威海卫还没有失守。
日本边议和边开战,于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溃败。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至此获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慈禧太后担心日军进犯京津,在谈判桌上一味的退让。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最重要的两条: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第一条让日本光明正大的占据辽东半岛、台湾岛等岛屿,为以后的侵华战争提供了桥头堡,事实在以后的战争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条,赔付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三千万两。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的日本每年的财政收入才是8800万日元,差不多是6000万两白银,这一笔赔款就相当于日本4年的全部收入,加上港口免税等政策,使得日本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让他迅速地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为以后的侵华战争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而反观清朝,在签订条约后,国库已经空虚,迫不得已只能以国内资源为质押,向列强们大举借贷,让列强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的资本大举进入国内,开办工厂,搜刮民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国力,这就是赤裸裸的引狼入室。
如果清政府当时坚持不议和,继续打、不赔款,又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我们首先看下当时两国的兵力:
据记载,日本的军队数量在甲午战争前夕,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派往朝鲜作战的是17万人左右。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
而当时的清政府,拥有差不多100万陆军,虽说战力残差不齐,但能战之兵在40万左右还是有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 都是战力强悍,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并且都是以乡情为纽带组建的军队,训练有素,比较团结,且属于他们的直属部队,都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装备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是当时大清的骨干力量,有30万人左右。加上皇室的八旗军,10万人,都是有战斗力的。其他的就是绿营兵,没有战斗力。
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但有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
假如慈禧和光绪帝能上下一条心,下死命令调集湘、淮、楚三军20万人到辽东对战日军,即使不能击溃日军,那拖住他们总没有问题吧?加上日军还要分兵守卫朝鲜,镇压叛乱,不能全力以赴的作战。况且边上的俄罗斯帝国,一直对日本侵占朝鲜和辽东半岛充满不满,战争拖久了,保不齐俄罗斯就会出兵在日军背后捅刀子,到时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何况我国地域辽阔,战略纵深大,人口众多,即使一时的失利也没什么,只要皇帝抗战之心够坚定,随时可以征兵几十万。日本当时的军事和经济根本不可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他们国内本来都是起义不断,战争拖久了只会对日本不利。
再说海军,虽说落后于日本海军,但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要知道,日本攻陷威海港的时候,北洋舰队还有各类舰船26艘,就算不能正面抗衡日本海军,但是放出去采取游击战术,骚扰日军还是可以的吧?让他们不至于在海上肆无忌惮,随便运兵登陆,阻击他们的后勤问题也不大吧?加上北洋舰队相当于在本土作战,有着3个补给港口,日本海军则是远洋作战,机会还是有的!
个人感觉,只要慈禧和光绪帝决心够大,甲午战争中国的胜算还是非常大的!
只要甲午战争胜利了,日本将什么都得不到,还会遭受重创,说不定自己国内都会乱起来先。没有胜利就没有赔款,没有各种条约,日本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中国就省下了这些发展资金,以后的侵华战争估计就不存在了。
奈何,这只是假设,当时的清政府党派林立,慈禧当权,力主议和、割地赔款,以换来暂时的安宁。主战的光绪帝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加上朝廷内部腐败,人人为己,党派领袖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派出精锐队伍,北洋舰队的军费都被慈禧挪用去过大寿了,炮弹都短缺,怎么打得赢?战败几乎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