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产力落后是因为文化知识匮乏,为了温饱没有过多的物欲追求,战争頻发而使于有识之士不停在书面表达当今社会面貌,以《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如孟子、荀子、墨子、
我认为有五点原因,如下: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诗经》中\"小雅\"绝大部分和\"大雅\"的少数篇章是在周室衰微到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社会现实。而这些雅诗的作者大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由于他们在这一巨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是他们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对本阶级的昏庸腐朽持有批判的态度,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因而是他们的创作具有较深的社会内容。
大雅中《荡》、《抑》、《瞻卬》、《召旻》等作品的作者可能社会地位比较高。\"小雅\"中《十月之交》《北山》作者可能是下层的小官吏。拿《北山》为例,其作者是一个士子,受到上级大夫无休止的差遣,深感不平,因此作诗。诗揭示了周王朝劳逸不均的现象和官场内部的矛盾,\"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歌连用十二个排句,把服役者的辛劳痛苦与权贵们的享乐生活做了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印象。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再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则是屈子表达对美政的执着追求,对国家的深切爱恋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离骚》篇幅之长,词采之美,感情之浓郁,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难以找到第二篇作品与之相媲美,因此也可以说,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2.为什么是古代而不是原始时期呢?
夏商周时期相比更久远的远古时代,已经有一段历史了,像《诗经》中周颂,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像颂扬武王灭商的\"大武舞\"乐章就在\"周颂\"中,即《武》《桓》《赉》等篇。\"于皇武王!无竞维烈。\"歌颂了周武王的丰功伟绩。
3.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原本的士阶层没有社会地位,但同时士子们大都出身中小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当社会发生大动荡的时候,这些人已然站起来反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另外,这一部分人中大都是贵族大家庭中的庶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嫡长子手中掌握着继承权,可能会继承父辈的官爵和封地,而庶子们没有继承权,但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催化了他们的入仕,走政治道路。渐渐地,文化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他们有的做有钱人的门客,有的做官员的谋士,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诗经——新台》即是讽刺统治者的丑陋行径,讽刺卫宣公纳伋之妻,表达人民内心的怨恨,愤懑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4.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融合的机会。
中国古代人民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很匮乏,众人休息时聚在一起,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娱乐休息,也不失为一种美。这也可以解释《诗经》、《楚辞》中的艺术成就了。首先,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朱熹云\"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事也。\"说的就是赋的作用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第二,复沓章法。即重章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第三,四六句式,四言为主。因为诗经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谱上曲子便能歌唱的,因而许多作品都是以四言为主,且有节奏感,音律感好。例子很多,笔者在这里暂且不表。而《楚辞》在形式上比《诗经》更灵活,缠绵婉转,更适合南方的文学样式。在内容上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擅用比喻,夸张,神话故事。如:《九歌》《离骚》等。
所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群雄割据,政治不统一,各地文化兼容并包,也没有统治阶级统一地控制人们的思想,有志之士,有话要说,有事要记,所想即所写,所写即流传。相比之后的秦汉时期,统一的政权,政治环境比较和平,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不得不采用一些手段,实行文化专制,限制人的思想,很显然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便达不到先秦的高峰。像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文化专制的体现。
5.周朝初年社会生产力较高,政治清明,统治者需要宫廷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从而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诗经的采集方式之一即是统治阶级走向民间采集诗歌,目的是\"天子不出门,以观天下事\",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