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批的啊?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章口就来,评说不是胡说,李易安现存的词不过四五十首,存量虽少,却“无一不工”,竟然有人恬不知耻批李易安不知所云,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炒作也要
真敢批啊!但凡批的人,并不是无知,而是太有“才”。说白了,就是赚流量,博眼球,想出名,炒作罢了,都是利益惹的祸。只不过,用这种手段,岂不屈“才”了。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作品。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表达了词人“惜花叹春”的思想感情,这是正解。我也非常赞同,但我一直以来还有一种歪解,怎耐才疏学浅,与众解又背道而驰,而且还秽涩,难以启齿。今天,借这个机会,斗胆地表述自己肤浅的见解。
我觉得写的是男欢女爱。也许是新婚之夜,或许是夫妻久别重逢。李清照与夫君赵明成成婚后聚少离多,俗话说久别胜新婚,夫妻团聚,肌肤之亲后,用诗词渲泄一下这种情感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来分析词。
“昨夜雨疏风骤”: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影子,“云雨”和“风雨”似有异曲同工之处,含蓄。再者词人把自己比作“雨”,因为羞涩,内敛,矜持所以“疏”;把夫君比作“风”,因为情激,热烈,所以“骤”。
“浓睡不消残酒”:残酒也有二种理解,一是夫妻重逢或者说新婚之夜推杯换盏后相拥而眠。李清照爱喝酒,她在另一首《如梦令》中也有描述,即“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二是把久别重逢夫妻合欢之事比作一杯“烈酒”,虽然睡了很久,很久,但一觉醒来,却还意犹未尽。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因为一夜之事,侍女进来服侍,词人却有点不好意思,“试”就是怯怯的,试探性的。估计就是问侍女自己是不是很憔悴,侍女回答说您还是那么漂亮。在这里李清照把自己比作“海棠”。为什么这么说?苏轼在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二岁迎娶十八岁的小妾,不就有一句“一树梨花压海棠”,李清照把自己比作“海棠”似乎也说得过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实是针对侍女回答的自问,意思是夫君很愉乐,容光焕发,而自己却是很憔悴,有点疲软。
纯属胡诌,狗肉上不了正席,权当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