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正值建国之际爆发的衡宝战役,四野陈伯钧第45军辖下的丁盛第135师阴差阳错的抄了白崇禧的退路,像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坚硬的鱼翅,令多谋善断的“小诸葛”无计可施,想吞又吞不
1948年11月15日晚,有两支军队,一支自西向东前进,一支自东向西前进,很快双方相遇了。双方指挥官同时发现了对方,几乎下达了同样的命令:不要管他,这是敌军的小部队,不要纠缠,快速通过。但很快,双方指挥官发现自己错了,两军都是没完没了的过,哪是什么小部队,分明是大部队。于是,双方在一片混乱中开枪交火,厮杀在一起,一场看似偶然的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发生在淮海战役中,双方指挥官分别是国军第74军军长邱维达和苏北兵团司令韦国清,我军10万对敌3万,未能歼灭之。注意,这里的第74军正是孟良崮被歼灭的整编第74师的重建部队,但别小看了这个军,粟裕就是因为小看了重建的第74军,险些吃亏。
咱们先把时间调拨回去几天,好好说说这次偶然爆发战役的来龙去脉。
1948年11月初,黄百韬第7兵团被粟裕的华野主力包围在碾庄,危在旦夕。国民党徐州剿总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奉命为黄百韬解围。我军则派出了华野7纵、10纵和11纵,在宋时轮和刘培善的率领下,在徐东战场阻击邱李兵团。其中,尤以宋时轮自己担任纵队司令的10纵最为英勇,打阻击战也一直是10纵的特长,素有“排炮不动,必是10纵”之说。国共两军在徐东战场杀得难解难分,谁也奈何不了谁,都感觉到压力山大。
于是,双方的指挥官都开始出谋划策,想通过奇谋来改变战局。国军派出重建的第74军,在军长邱维达指挥下,从徐州向东南潜行,意图长途迂回至双沟一带,然后向北转进,侧击碾庄以西的华野部队,如果有可能,还准备伺机偷袭我华野总部所在地大许家,企图一举改变战局。粟裕则派出苏北兵团的4个纵队(华野2纵、12纵,中野11纵和鲁西南纵队),自徐州东南的房村一带出发,经由潘塘镇向北锲入,拟切断邱李兵团的退路,将其歼灭。即使未能如愿,也可以佯攻徐州,牵制邱李兵团回援,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两支军队就在潘塘镇不期而遇了。看似偶然的一场混战,其实却是双方指挥官精心策划的斗智斗勇。我军有4个纵队10万大军,具有兵力上的巨大优势。而国军只有3万多人,兵力上处于下风。不过,第74军军长邱维达善战,而且占据有利地形,以防守的姿态面对我军。粟裕在判断敌情上出了一点偏差,认为74军是重建的部队,战斗力弱,作战意志差,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拿下应该没有问题。指挥苏北兵团的韦国清和吉洛(后来的副总理姬鹏飞的化名)也有点轻敌了,对74军的顽强严重估计不足。
打到16日晚,苏北兵团以绝对优势兵力向第74军据守的二陈集、张集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到午夜,第74军第51师和第58师的结合部受到苏北兵团的数次冲击,但该军凭借火力优势和敢于进行反冲击的精神,其二陈集阵地始终没有被攻破。二陈集、张集在苏北兵团右侧,如果拿不下来,我军侧翼很危险。因此到了下半夜,我军组织了7次大规模攻击,第74军阵地多处被我军突破。关键时刻,军长邱维达把预备队第173团和坦克营全部压上,夺回阵地。我军伤亡很大,双方再次回到僵持局面。
这时候,国民党的援军第70军96师已经快赶到了,尽管来得不多,却是精锐中的精锐,师长邓军林更是邱清泉最喜欢的将领之一,能征惯战。第74军参谋长江崇林知道96师快到了,连忙致电邓军林,告知第74军在苏北兵团的优势兵力攻击下,快撑不住了。邓军林当机立断,指挥第96师在我军侧背发起攻击。没打多久,邓军林和邱维达同时发现,苏北兵团主动撤退了。
原来,根据情报,粟裕已经掌握了敌军援军到达的消息。目前的态势,自己出的这支奇兵其实已经被国军发现,根本起不到奇兵的作用,加上敌军援军第96师已经到了,而且第32师也在增援路上,如果再打下去,就是僵持局面,或许会对整体战局不利。所以,粟裕果断下令苏北兵团4个纵队有序全线后撤,不与敌军纠缠。至此,潘塘大战以我军撤退告终。
从整个潘塘大战来看,战术上,其实我军是吃了亏。苏北兵团10万大军没能趁乱吃掉第74军是个败笔,总结原因,大致有4点:
一、粟裕对敌情估计不足,对74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认为重建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
二、前线指挥的韦国清和吉洛也轻敌了,没有在第一时间穿插包抄敌人,致使第74军邱维达有足够的时间后撤,构筑工事,没能达到奇袭突击的效果;
三、苏北兵团本是二线部队,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比起华野那些头牌主力,还是差得比较远;
四、国民党援军来得很快,虽然兵力不多,但来的都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邓军林和邱维达在指挥上又很出色,一攻一守,配合默契。
鉴于以上几点,粟裕本着不打僵持战的目的,下令苏北兵团撤退。
但从战略上看,这次作战其实打了一个平手。潘塘的偶遇,让国民党军打破了我军穿插敌后迂回作战的目的,而同样,我军也意外打破了国军包抄我军后路,伺机偷袭华野总部大许家的计划。换句话说,双方都没能达成彼此的战略目的,算是一个平手吧。
参考资料:
1.《粟裕传》编写组:《粟裕传》
2.胡兆才等:《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