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出自哪个时代?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的一部诗歌集,它记录了周朝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以及阶级斗争,其作品内容广泛,语言艺术高超且丰富多彩,讲究韵律,极具音乐美感。我将从:
1,诗经的起源
2,诗经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01 08:43:2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名字由来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内容简介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160首,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小雅》主要记述西周末年的战争和劳役。

“颂”主要是宗庙乐歌,用以歌颂祖宗功德,有40首,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成书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