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达不到美国的水平,这跟说为什么世界上只有美国装备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是一样的问题。美国的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1A2)是世界上装备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的主
为什么说美国人没有好的柴油机呢?在M1诞生以前,美国坦克动力不足已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比如美国的M48重达44吨,却仅仅采用650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单位功率仅仅12.4千瓦,就连最老版本的T55坦克都不如,人家单位功率都已经达到14.4千瓦/吨了,M48的机动性差距可想而知,而且参加越南战争的M48经常因为动力不足而困入泥地不能自拔,苦不堪言。
而到了第二代的M60坦克动力仍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此时换了一个大100马力发动机,但重量随之也上升到50多吨,单位功率一点没进步,还是12.4千瓦/吨,曾经美国人的坦克动力就和今天我们的航空发动机一样,反正对着他乱喷保准没问题。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苏联搞出了二代坦克的天花板T62坦克,紧随着先进的三代T64也诞生了,尤其是T64的复合装甲堪称坦克发展的一次革命性进步,这一下美国和西德就坐不住了,当时美国M60动力太差劲,而西德有好发动机可装甲太薄(自己搞复合装甲有没有太大的信心),于是两者一拍即合搞了个非常高大上的MBT-70。
MBT-70的单位功率达到了29.2千瓦/每吨,接近M60的三倍,如果将各项性能单独拿出来比较,这款坦克冠绝全球,但由于使用新技术实在太多而了,于是产生的各种问题不断,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冒出另一个问题,最后出来的产品成本高到了天花板,最终因为资金严重超支就下马了。两国倒是没有放弃,而且回去反思了一下,都分别舍弃了一些不成熟技术,最终美国搞出来了M1,西德这边是豹2。这个过程中德国人本身自家的柴油机就冠绝全球,自然就顺理成章地用柴油机了。而美国呢?美国人柴油机不行啊。
很多人会说你直接购买西德的柴油机不就行了,要不购买欧洲其他国家的柴油机也行,虽然性能是赶不上西德产品。可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面临苏联几万辆坦克,在苏联人的推演中就是要赶在美军救援前占领推到西大西洋海边去,西德能撑住1周吗?欧洲能撑住半个月至1个月吗?即使能撑住,美国敢赌博吗?赌输了怎么办?一旦战争来临,德国和欧洲的工业会全部停摆,甚至被全部占领,到时候美国人的M1岂不是面临打一辆少一辆的尴尬境地,战争打的就是资源,现在美国坦克主要资源没了,那仗还怎么打?
于是美国只能另谋出路,柴油机的路走不通于是美国就用航空发动机来改,主要就是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后面喷出的高温高压气体不再直接喷出产生动力了,而是利用机械方式转换成动能为坦克提供动力,这便成了燃气轮机了,这一下动力问题不就 解决了。
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创新和思维能力确实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敢想而且还真敢干,于是很快霍尼韦尔AGT 1500引擎诞生,这台燃气轮机达到1500马力,可以让M1接近66吨的重量开到每小时67公里最大速度,而且燃气轮机爆发性更强,加速快,性能足,而且冰天雪地也不需要预热直接启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优点。
当然坦克用燃气轮机被人诟病的主要就是太费油的问题,这方面确实如此,但其实就是更烧钱而已,并不影响M1坦克的最大行程。M1的动力包体积和尺寸比豹2坦克小了1/3左右,这使得M1可以采用ATG1500燃气轮机可以横向布置,而节约的1/3的空间就可以用来装更多的燃油,以保证一次加油的最大行程,因此M1A1坦克内部足足可以满装1900升燃油,续行距离约460公里,日后更重的M1A2降低至420公里左右。但是与同样采用1500马力的豹2比起来,人家一次只携带1200升燃油却可以跑550公里,不得不说燃气轮机确实是更大的油老虎,美只能说美国坦克的发动机牺牲性价比将性能追赶了上来,如果考虑爆发性的话,恐怕M1动力甚至还略微压制豹2一头。
当然也不仅仅只有美国人才搞燃气轮机坦克,苏联看到美国这边这么玩,自己也得跟上不是,于是在T-80上也玩过燃气轮机,只是后来不知道是因为性价比不高,还是苏联没钱玩不下不了,又或者是技术上就达不到美国那种水平,总之苏联没能坚持下来,到今天大部分的T-80已经重新换装了柴油机动力包。另外瑞典的stridsvagn 103无炮塔坦克同样采用了燃气轮机,甚至这款坦克比M1坦克更早服役,严格来说这就是第一款采用燃气轮机的坦克,因此只有美国使用燃气轮机坦克这个话题其实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