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薄名利、超脱世俗,直至超脱到非凡境界,这样的口语书言,古往今来不绝如缕,语言背后的思想根源,与儒释道有正反关涉。论超脱,老子、孔子、佛陀三者中,首先得排除孔子。
孔子说过:“
淡薄名利、超脱世俗,直至超脱到非凡境界,这样的口语书言,古往今来不绝如缕,语言背后的思想根源,与儒释道有正反关涉。论超脱,老子、孔子、佛陀三者中,首先得排除孔子。
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仅是愤激话,当不得真。孔子没有一个毛孔想超脱,一门心思入世,是十足的官迷,一度周游列国求仕;孔子的官瘾与凡夫俗子升官发财不同,他有高尚动机和辉煌目标:复礼同周。实行封建礼制的周朝(特指前周西周)万恶俱全,并非人间乐园,但在孔子想象里,西周君臣官民井然有序,各安其份各司其职,是人人生得安乐死得安然的理想国度,恢复周礼,分裂纷争就此平息,乱世转为治世。
可惜时间不倒流,尤其人心不古也不慕古,昔日无法重现,孔子蓝图成春秋大梦。假设,孔子掌握号令天下的权柄实施他的主张,世道就和平幸福吗?恐怕不妙,以德行政以礼律人貌似温情脉脉,实则不可测,全凭治人者好恶;而且理想越是光辉高大,追求过程越是残酷血腥,为着辉煌目标,生杀予夺的理想家会毫不留情铲除一切障碍,例如少正卯之死。再假设,孔子大功告成,就一劳永逸吗?那是痴人说梦,礼制之下各安其份各司其职,忽略了一个因素“人心”,人心是变量不是常量,不满的人总会思谋改变,而不满的人必定很多,所以礼制不可能长久,这也是周朝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
老子的历史足迹若隐若现,留下无数想象空间,为后世神化,目为超凡脱俗的存在。老子西出函谷关,《史记》称:“见周之衰,乃遂去。”后人据此认为老子先知先觉通玄;野史进一步发挥,关令尹喜望紫气东来,祥瑞兆圣人降临,果见一长者白髪长须宽袍、骑牛飘然而至,一派仙风道骨范。老子短暂停留,应尹喜请求,著述《道德经》五千言,《道德经》措辞诡丽、辞约奥义,后人有心者奉为通玄秘笈。
老子真是仙圣吗?我同众望,而细究恐怕失望。老子离洛阳,年及耄耋,应当是主动或被动致仕,主动被动致仕都算正常退休;老子选择去关中终老,坐牛车合理,那时马鞍马镫尚未发明,一个耄耋老人骑光身牛走长途,够扯!紫气东来无甚稀奇,寻常霞光美化形容便是。《道德经》一书,一般理解是尹喜再三求来,实情恐怕不和谐,《史记》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从中推测,尹喜当为好学之士,遇中央图书馆长大智慧,自不放过求教机会,老子高龄不愿多事,尹喜摆官架子,不留点什么不让走,退休老人拗不过现管,只好如命,若老子是仙圣,蝼蚁关令哪敢架强梁。
《道德经》言辞奇奥,大有生发余地,方士道者本此衍生修真法门,修炼圆满有望长生,历代都有得道成仙传说,相信是真的,纵使肉身飞升不成,尸解飞天终究得偿所愿。而修仙非《道德经》本意,它的主旨是政治哲学,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之道,核心主张“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规律,无为无不为;“上善若水”,最佳治国为人方式像水那样,水处卑守柔,随势动静随物赋形,滋养万物不争胜,此即自然之道,适此图存图久。
佛陀原是释迦族一位王子,觉悟后得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陀是王子时,从自身生之苦,遍感世人生之苦,生老病死始终折磨,又种姓制度压迫,低种姓族群苟活无望,众生皆苦。王子感慨系之,弘愿大誓寻药方,遂出家成苦行僧,冥思苦参解脱之道。一次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早晨,大海日出,脑海不二法门现,王子悟彻大道,晋升觉悟者佛陀;现实之苦于现实中无法超脱,精神上解脱有道,佛陀之悟:缘起性空。又针对种姓层压,传扬众生平等理念,此时的“众生”指众人,未包括动物。
缘起性空。宇宙本性为空,空空如也因缘际会而成万物,万物仍为空,所见事物的一切形象、形状、形式、形态都是表象,即色相,入目存心为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地水火风自然千姿皆色相本空,爱恨哀乐人世百态亦色相本空。在这里,本体与外表式样混为一谈,统称色相,而色相不过一种印象,并无实质,故空。既然一切皆空,人世诸苦算什么,忍吧,不忍也行,忍不忍都是空;人生整个过程也是色相是空,缘起性空,缘尽性空,从空到空,一场梦。
佛陀所悟是一种哲学,对世界及人世运行作出独特解释。佛陀及其追随者逐渐发展出佛教,佛陀圆寂后,信徒把他神化,拱为世尊,说他甫降生,会话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言:天上地上,唯我独尊。此操作符合宗教建制,凡宗教须供奉一尊至高万能神,又建设教义、丰富佛理,设立终极关怀,坚定信众信心和吸引更多人皈依;众生平等的说辞并未撼动种姓制度,后来“众生”扩充涵盖动物,众生平等作为一种观念,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三人在世时,生活行事谈不上超脱。孔子汲汲于恢复周礼,风尘四方,有时状如丧家狗。老子供职中央图书馆,在馆长任上干到高龄方退休;佛陀自我放逐,做苦行僧思索永恒。他们是其时代的大智者,思想超越时人,这算精神超脱吧。
三人的理论建树和思想光芒,震古烁今,堪称伟大。孔子的儒学,派生完善一套伦理道德准则,主导规范古人的言行,潜移默化入骨溶血,影响直至今天,还将作用于未来。老子的自然思想,在长宽高深方向扩展民族的思想维度;他的退步主义,为国人提供另一种处世方式;他的顺其自然抱雄守雌等理论,在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深刻应用。佛陀佛教入华夏,输来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观念,解人生困惑予人生出路,一定程度上警策和抚慰人心。
儒释道三家情思,全方位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