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的吴是个怎样的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政权存了35年,经历了太祖杨行密,烈祖杨渥,高祖杨渭,睿帝杨溥四位君王,属于短命王朝。
太祖杨行密(公元852年∽905年)在位(公元902∽905年)。其仁孝睿智果敢。,出生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17:52:43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奠定吴国基础的杨行密,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一、一路“打”出来的政权

杨行密自小为孤儿,家里穷得叮当响。他生得高大有力,可轻易举起百斤,且能日行三百里。到了唐乾符年间,江淮地区民不聊生,群盗竞起,生活没着落的杨行密,投身做了强盗。做强盗总有失手的时候,有次被官府逮着,按理要受到严惩,可刺史郑棨看他相貌壮伟,暗中称奇,竟把他给放了。

州里募兵,没路可走的杨行密前去应募,被编进本地的部队。他身材大、力气大、尤其是胆子大,在本军和秦宗权部的战争中,每有俘获,从而被提为队长。后被派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戍边。去了一年回来后,没过多少时间,他的上级讨厌他,又要他再去。他发怒了,砍下上级的头颅,纠集了一百多号勇而无行者,闹起兵变,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刺史郎幼复吓得弃城而走,他乘机接管了部队,占据了城池。朝廷迫于事实,授之为庐州剌史。

庐州地处淮南,而淮南的中心在扬州。当时扬州在唐末名将高骈的控制下,可这个名将随着时过境迁,逐渐昏庸起来,信妖迷怪,把政治搞得一塌糊涂。其部将毕师铎受到排挤,在高邮起兵,联合宣州割据者秦彦攻克扬州,囚禁了高骈。城破之前,高骈向杨行密求救。

杨行密率部驰救,和城内的联军展开了激烈的攻守战。他用计诱敌出战,以伏兵杀得敌军大败,挫了对方的元气。毕师铎单骑逃脱,回城杀了高骈。杨行密命全军编素向城大哭三日,激起哀兵之气,随之下达攻城令,集中兵力猛攻西门,打进了城。毕师铎和秦彦亡命而去。

城内一片惨景,居民无食已久,自相杀人充饥。更令人震颤的是,夫牵妻,父牵子,卖给屠夫,屠夫将买下之人如猪羊般切割成块,挂在架上出售。杨行密用军粮救济居民,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只能勉力支撑。

为求得外援,他向中原的朱温送去了归附表。朱温时已向唐廷讨得淮南节度使的头衔,他明里同意和杨行密结盟,暗中却派出军队送大将前去接管扬州。杨行密看出端倪,明确地表示了抗命不从的立场。朱温一时难以顾及,只得承认了杨行密在淮南的地位。

城中严重缺粮,外面的靠山又找不到,杨行密失去了守志,想退出城别求发展。然而还未等他作出决断,秦宗权部将孙儒杀了来投的毕师铎和秦彦,兼并了他们的残部,声势浩大地进抵扬州,将城围了起来。城外尽为孙儒所占,扬州成了座孤城,一座内外交困的孤城。杨行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守住这座城池。他打开一条出路,返回了根据地一一庐州。

他依据庐州重新调整战略部署,首先攻克宣州(今安徽宣城),扩大了领地。此后,在短短几年中,势如破竹地连续取得了苏、常、润、滁、和、楚等州,把势力伸向了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孙儒在扬州也守不下去,加上他不愿看着杨行密坐大,于是放火烧城,将老弱病残居民杀了作军粮,驱众渡江,号称五十万大军,杀奔宣州。

势力对比悬殊,几场战斗打下来,杨行密的将领连连吃败仗。他悲观得很,想放弃宣州。幕僚戴友规反对说:“孙儒气锐兵多,其锋虽不可挡但可以挫,其众不可敌但可以疲。若避而出走,势必将被其所擒!”

将军刘威同意这看法,并提出具体的战术说:“背靠城池,树立营栅,可以不战而疲敌军。”

杨行密采纳了他们的主张,坚守不出。孙儒被阻隔在栏栅前,不能前进半步。时间稍久,军中发生了瘟疫,部队迅速减员,孙儒本人也病得起不来。杨行密趁机发动攻势,大破敌军,生擒孙儒,将他斩首示众。消灭了孙儒,杨行密大踏步地进入了扬州。

以胜利者姿态重回扬州的杨行密,着手做了两方面的事:针对人烟几乎断绝的淮南,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招集流民,发展生产;改编孙儒遗部,选出精将劲卒,建立亲军,衣以黑甲,号为“黑云都”。

宽民整军,杨行密扬起了独树一帜的霸旗。攻城略地,从淮河以南,至长江以东,全都归人杨行密的版图。

仗一仗接一仗地打,和后梁打,和吴越打,和诸侯打,和叛将打,地理边界线有伸有缩,可淮南始终是杨行密的天下。谁有实力和地盘,朝廷就承认谁。唐昭宗连着下诏:授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爵封吴王。

见杨行密在淮南割地称王,一直未放弃对淮南的企图的朱温,在中原形势稍稍稳定后,立即征调大军前来争夺。他命令:大将葛从周领一军屯兵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待机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大将庞师古领一军驻扎清口(今江苏淮阴西),目标对准扬州;自率主力在后左右接应。

面对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的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杨行密,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先打清口之役:利用多水的地理条件,掘开大渠,水淹庞师古军,相机以少击多,阵斩庞师古,取得大捷。然后,乘势追击闻讯已经撤退的葛从周部,又获得大胜。梁军全线失利,退回了中原。

在对外战争的同时,杨行密着手整顿内部政治关系。当初,他在庐州起兵时,结交了一大批草莽豪杰,其中有田頵、安仁义、朱延寿、刘威、陶雅、徐温、刘金等人,号称“三十六英雄”。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他们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事业的做大,他认为田頵、安仁义、朱延寿三人猛悍难制,决意将他们除去。

田頵、安仁义二人见势不妙,树起反旗,但一一遭到了镇压。他又装作眼睛失明,假意要托大事给朱延寿,将他骗来给刺杀了。派将下了鄂州(今湖北武昌),看着割据者杜洪被押来扬州斩首后,杨行密病了,没出几月,把他毕生挣来的江山留给了后人。

杨行密在那个官逼民反的时代中,凭着胆量和力气,把脑袋掖在裤腰上反了,反成了英雄,反成了割据者。他没文化,斗大的字不识,却有出众的号召力、高度的组织力、精干的审察力,以此吸引了济济人才,成了大事。他占有淮南后,采取了宽松的惠民政策,使久经战争创伤的民众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为淮南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一些前提条件。

二、傀儡与权臣

唐天祐二年(公元 905 年),杨行密病死,年五十四,子杨渥继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弘农郡王。

天祐三年,杨渥遣将攻拔洪州(今江西南昌),自兼镇南节度使(镇洪州)。杨渥取得江西之后,“骄侈益甚”,“将佐皆不自安”。“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或单骑出游,从者奔走道路,不知所之。左右牙指挥使张颢、徐温泣谏,渥怒曰:“汝谓我不才,何不杀我自为之!”二人惧。

渥选壮士,号‘东院马军’,广署亲信为将吏,所署者恃势骄横,陵蔑勋旧”。颢、温潜谋杀渥。“渥父行密之世,有亲军数千营于牙城之内,渥迁出于外,以其地为射场,颢、温由是无所惮。渥之镇宣州也,命指挥使朱思勍、范思从、陈璠将亲兵三千;及嗣位,召归广陵。颢、温使三将”戍洪州,诬以谋叛,命别将陈祐往诛之”。“渥闻三将死,益忌颢、温,欲诛之”。

一日,“渥晨视事,颢、温帅牙兵二百,露刃直人庭中,渥曰‘尔果欲杀我邪?’对曰:‘非敢然也,欲诛王左右乱政者耳!'因数渥亲信十余人之罪,曳下,以铁挝击杀之,谓之‘兵谏’。诸将不与之同者,颢、温稍以法诛之,于是军政悉归二人,渥不能制”(《资治通鉴》后梁开平元年)。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 908 年)五月,张颢遣其党纪祥等杀杨渥于寝室,诈云暴薨。年二十三。

张颢“集将吏于府庭,夹道及庭中、堂上各列白刃,令诸将悉去卫从然后人。颍厉声问曰‘嗣王已薨,军府谁当主之?'三问,莫应,颢气色益怒。幕僚严可求前密启曰:‘军府至大,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今日则恐太速。'颢曰:‘何谓速也?'可求曰:‘刘威(在庐州)、陶雅(在歙州)、李遇(在宣州)、李简(在常州),皆先王之等夷,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 不若立幼主辅之,诸将孰敢不从。颢默然”。

于是拥立杨渥次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留后、东面诸道行营都统。“颢以徐温为浙西观察使,镇润州(治丹徒,今江苏镇江)。严可求说温曰:“公舍牙兵而出外藩,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温惊曰:‘然则奈何?’可求曰:‘颢刚愎而暗于事,公能见听,请为公图之。””时淮南行军“副使李承嗣参预军府之政”,可求往说承嗣,承嗣深然之,可求又说动张颢取消温出外藩之令。“温与可求谋诛颢,可求曰:‘非钟泰章不可。”

“温使亲将翟虔告之。泰章闻之喜,密结壮士三十人”,清旦,“直人,斩颢于牙堂,并其亲近。温始暴颢弑君之罪,辗(车裂)纪祥等于市”。“隆演以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咸取决焉”(《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徐温“性沉毅,自奉简俭,虽不知书,使人读狱讼之辞而决之,皆中情理。先是,张颢用事,刑罚酷滥,纵亲兵剽夺市里。温谓严可求曰:‘大事已定,吾与公辈当力行善政,使人解衣而寝耳。'乃立法度,禁强暴,举大纲,军民安之。温以军旅委严可求,以财赋委支计官骆知祥,皆称其职,淮南谓之‘严、骆””(《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 908 年),淮南将吏推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弘农王。淮南的政权,实际都操在徐温手中,杨隆演不过是傀儡而已。

徐温“以金陵形胜,战舰所聚,乃自以淮南行军副使领升州(治江宁,今江苏南京)刺史,留广陵(今江苏扬州),以其假子元从指挥使知诰为升州防遏兼楼船副使,往治之”(《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初,杨行密“掠得徐州人李氏之子,生八年矣,行密养以为子,行密长子渥憎之。行密谓其将徐温曰:“此儿质状性识,颇异于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赐汝为子。'温名之曰知诰”。知诰长,“喜书善射,识度英伟。行密常谓温曰:‘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二年)这个徐知诰,后来复姓李,改名昇,就是南唐的开国皇帝,庙号烈祖。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 909 年),抚州(治临川,今江西抚州)刺史危全讽联结袁州(治宜春,今江西宜春)刺史彭彦章、吉州(治庐陵,今江西吉安)刺史彭玕,信州(治上饶,今江西上饶)刺史危仔倡,号十万人,争夺洪州(治豫章,今江西南昌)。全讽屯兵象牙潭(今江西金溪县东北),淮南大将周本疾趣象牙潭,大败危全讽之军,生擒全讽,“于是江西之地尽入于杨氏”(《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后梁乾化二年(公元 912 年),徐温取宣州,执李遇,以养子徐知诰为升州(治江宁,今江苏南京)刺史。“时诸州长吏多武夫,专以军旅为务。不恤民事;知诰在升州,独选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四方士大夫,倾家赀无所爱。”(《资治通鉴》后梁太祖乾化二年)淮南将吏推嗣吴王杨隆演为太师、吴王,以徐温领镇海节度使,淮南行军司马。徐温团结淮南旧将刘威、陶雅,“待之甚恭”“雅等悦服”,徐温的政治地位也更加巩固起来。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 年),徐温把镇海节度使的治所由润州(今镇江)移到升州(今南京),让养子徐知诰改镇润州,而把广陵的一切政治权力交给徐知训负责。徐知训是徐温的亲生儿子,为人“骄倨淫暴”,平日“狎侮吴王,无复君臣之礼。尝与王为优,自为参军,使王为苍鹘(僮奴),总角弊衣执帽以从。又尝泛舟浊河,王先起,知训以弹弹之。又尝赏花于禅智寺,知训使酒悖慢,王惧而泣,四座股栗。左右扶王登舟,知训乘轻舟逐之,不及,以铁樋杀王亲吏。将佐无敢言者,父温皆不之知”。

后梁贞明四年(公元 918 年)六月,前兖州节度使朱瑾杀徐知训,徐温部下阖门讨瑾,瑾自杀。徐知诰在润州(今镇江)闻朱瑾杀徐知训,即日引兵渡江,接管政权,徐温就命徐知诰代徐知训执政。以后徐温一度回到广陵,不久又“还镇金陵,总吴朝大纲,自余庶政,皆决于知诰。知诰悉反知训所为,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以吴王之命,悉蠲天祐十三年(后梁贞明二年,即公元 916 年)以前逋税,余俟丰年乃输之(谓天祐十四年逋租)。

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于是士民翕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悦服。先是,吴有“丁口钱,又计亩输钱,钱重物轻,民甚苦之”。徐知诰“以为‘钱非耕桑所得,今使民输钱,是教民弃本逐末也。请蠲丁口钱,自余税悉输谷帛,轴绢匹直千钱者当税三千。”“由是江、淮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

梁贞明五年四月,徐温请杨隆演为吴国王,隆演以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东海郡王,以徐知诰为左仆射、参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

后梁贞明六年,杨隆演病卒,年二十四。徐温立隆演弟溥为吴王。后唐天成二年(公元 927 年)十一月,吴王杨溥即皇帝位,追尊父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兄杨渥为景皇帝,庙号烈祖,杨隆演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三、篡夺吴政权的徐知诰

后唐天成二年十月,吴大丞相徐温病卒,年六十六。温子知询仍归金陵,温养子知诰仍在广陵秉吴政。徐知询“自以握兵据上流,意轻徐知诰,数与知诰争权,内相猜忌”。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十一月,知询人朝广陵,知诰留知询,不遣返金陵,“知诰自是始专吴政”(《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四年)。

后唐长兴二年(公元 931 年),“吴中书令徐知诰表称辅政岁久,请归老金陵;乃以知诰为镇海(今南京)、宁国(今安徽宣城)节度使,镇金陵,余官如故,总录朝政,如徐温故事。以其子兵部尚书、参政事景通(即后来的南唐元宗)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留江都(今扬州)辅政”(《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后唐长兴四年,“宋齐丘劝徐知诰徙吴主都金陵,知诰乃营宫城于金陵”(《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后唐清泰元年(公元 934 年),“徐知诰别治私第于金陵”,知诰“迁居私第,虚府舍以待吴主”。

“吴人多不欲迁都者,都押牙周宗言于徐知诰曰:‘主上西迁,公复须东行,不惟劳费甚大,且违众心。””吴主遣宋齐丘如金陵,谕知诰罢迁都。先是,知诰久有传禅之志,以吴主无失德,恐众心不悦,欲待嗣君,宋齐丘亦以为然。一旦,知诰临镜镊白髭,叹曰:‘国家安而吾老矣,奈何!'周宗知其意,请如江都,微以传禅讽吴主,且告齐丘。齐丘以宗先己,心疾之,遣使驰诣金陵,手书切谏,以为天时人事未可,知诰愕然。后数日,齐丘至,请斩宗以谢吴主,乃黜宗为池州副使。久之,节度副使李建勋、行军司马徐玠等屡陈知诰功业,宜早从民望,召宗复为都押牙。知诰由是疏齐丘。”(《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

后唐清泰二年(公元 935 年),吴加中书令徐知诰太师、大元帅,进封齐王。后晋天福元年(公元 936 年),“吴主诏齐王知诰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后晋天福二年,吴主禅位于徐知诰,知诰即皇帝位于金陵,史称南唐。

吴让皇杨溥退位后,徙居润州丹阳宫,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幽死,年三十八。后晋天福七年,南唐主李昪(即徐知诰)迁杨氏子孙居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严兵守之,绝不通人,久而男女自为匹偶”(《新五代史·吴世家》。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 956 年),南唐失去淮南,南唐主遣园苑使尹延范如泰州,迁吴让皇之族于润州,延范以道路艰难,恐杨氏为变,尽杀其男子六十人”(《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杨氏遂绝。

自唐大顺二年(公元 891 年),杨行密始有淮南之地,至后晋天福二年杨溥退位,凡传四主,四十七年而亡。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