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明江山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城门后,崇祯为何不外逃?

真实的情况是:尝试过跑,但没跑成。我来简单聊聊。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六日,昌平沦陷,崇祯帝闻之色变。十七日,召见文武官员。皇帝泣下,诸臣亦相向而泣,束手无策。崇祯用手指在御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9 22:21:41

这件事情,老朽想来,大概那时的崇祯已经彻底绝望了吧。从王朝兴衰的角度看,崇祯无疑是个不合格的君主,战略眼光和治国手段都很平庸甚至低劣,性格也十分情绪化,即使老朽自己写文章也常戏谑他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但如果把王朝兴衰和皇帝的光环剥离,单纯作为一个人,崇祯其实很可怜,他当政的大部分时间只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到死去也才30出头。从16岁就把一个危机重重的王朝背在身上,走过了青年时代,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年纪他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重挫。十七年之后的崇祯,其实已经心力交瘁,不堪重负了。想想三十岁的我们可能还会因为恋人分离去买醉崩溃,三十岁的崇祯已经背着一个残破的王朝行走了十年,他的意志比我们许多人都坚定,但这种坚定是有极限的。资讯的发达可以让我们尽情褒贬古人,但易地而处后,扪心自问,我们或许不会比他做的出色。

老朽查资料发现很多史书都不太记载崇祯的言论,大部分关于他的书都是一本流水账,只记载发生了什么。这样的书很难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崇祯仿佛就是一个符号,一个亡国之君的非典型符号。于是我找出了他下的六份罪己诏,一一对比,希望能了解一些他感性层面的东西。

因为诏书实在太长,我只能节选部分内容,但足可以看出,从崇祯八年的第一份到十七年的第五份,他内心逐渐绝望的过程。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属我夷,流氛原吾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惟是行间文武,主客士卒,劳苦饥寒,深切朕念,念其风餐露宿,朕不忍安卧深宫;念其饮冰食粗,朕不忍独享甘旨;念其披坚冒险,朕不忍独衣文绣。——《罪己诏一》比者灾害频仍,干戈扰攘,兴思祸变,宵旰靡宁,实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宽。自今为始,朕敬于宫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视事,务期歼胡平寇以赎罪戾。——《罪己诏三》朕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秽,贻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谁任其责?所以使民罹难锋镝,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积成丘,皆朕之过也。使民输驺挽栗,居送行赉,加赋多无艺之征,预征有称贷之苦,又朕之过也。使民室如悬磐,田卒污莱,望烟火而无门,号泣风而绝命,又朕之过也。使民日月告凶,旱潦存至,师旅所处,疫蔓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丛室家之怨,又朕之过也。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议不清,武将骄懦而功不举,皆朕抚驭失宜。——《罪己诏五》

第一和第三份罪己诏崇祯或许还有些自顾颜面,不肯把责任全担下。但崇祯十七年的第五份罪己诏,他其实已经把今天所有诟病他的责任全都认下。他痛心的承认,生民涂炭是他的错,加赋无度是他的错,天灾瘟疫是他的错,官员失责也是他的错。他并不是一个推卸责任的人,之前他只是不懂。而现实的残酷在于很多事情当你懂了,也已经晚了,这时闯王已经逼近京师,覆没就在眼前。

崇祯依然没有放弃,他想做景泰皇帝,背城与李自成决战一场。只是大明已经没有另一个于谦了,衮衮诸公,连皇亲在内,漫说殊死一战,连捐款募兵都不肯。我想那时的崇祯应该已经对自己和自己的王朝彻底绝望了吧?他已经清醒的知道,自己在背负着一个必然灭亡的帝国,作为这个帝国的君王,他唯一能做的只剩下为这个帝国殉葬,不辱于敌手。他不是个英主,但他是个男人,朱元璋农民式的倔强并没有在后辈身上彻底消失。宁死不辱,宁死不逃,这大概是他能留住最后的一点尊严了。

所以老朽能总结的是,崇祯不肯逃跑是因为他已经在心力交瘁之下彻底绝望。他应该清醒的知道,以明朝的腐朽,即使南渡也不过苟延残喘的挣扎几年,与其那么屈辱的活着,不如留一点尊严死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