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神一般的存在就是啥都不缺,啥东西都能手到擒来,没有满足不了的欲望。
而如果凡人想要的东西少,没有拥有的欲望,没有攀比心理,什么样的生活都能接受,每天无论是吃肉还是吃
这句话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哲理,突出了古今中外作家们的高贵品质,及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为了便于理解,外国的案例暂且不论,在此只谈大家熟悉的我国文人。
“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这句话简直不用介绍,所有朋友立马会想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关键在于他需要的东西很少,而其奉献却高山仰止。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同样无须介绍,大家自然明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心里只有百姓的疾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不取”——是我的我要,不是我的分文不取,清正廉明的苏东坡除了诗赋吟咏,哪曾考虑过什么需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42岁辞官归隐,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田园咏唱,谱写了非同凡响的人生辉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太白满脑子诗赋吟咏,“御赐金牌”的含金量再高,对他也不过“千金一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奋力笔耕才升华了伟岸的格调,成了千秋景仰的伟大“诗仙”。
其他如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满纸荒唐言”的曹雪芹、号称“秦淮寓客”的吴敬梓等等,哪个不是沦落坎坷,飘零辗转,凄凄惶惶地困顿一生?然而,哪个不是“需要的东西很少”,却在辛酸的歌唱中而成就辉煌——被后世奉为神灵?
谢谢朋友,这就是我的理解和回答,需要的东西越少,精神境界就越高,古往今来的作家大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