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究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仗、优美的文字等,但是却不能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10:45:37

题主好,我来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是曾巩为什么给人感觉名气并不大,另一方面,曾巩为什么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曾巩的人生经历,看看他是何许人也。

曾巩,字子固,江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生于1019年,卒于1083年,谥号“文定”。曾巩于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此后历任地方知州及史官修撰等职,他政治上廉洁奉公、勤于政事,颇有官声。文学上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特点“古雅、平正、冲和”,流传后世的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

从曾巩的经历和生卒年月来看,他主要活动于仁宗、神宗、英宗、哲宗等北宋皇帝在位年间,抛开韩愈、柳宗元二人先不谈,与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其余五人基本相同,并且,曾巩与三苏、王安石都曾求学于欧阳修,算得上师出同门。

既然和老师同学们齐名,那为什么今人往往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如数家珍,却对曾巩知之甚少,几乎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陪衬,是什么导致六人之间名气差距这么大?又是什么原因让曾巩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一、韩愈、柳宗元是前辈,北宋师生六人却是同一时代、同一体系、同一舞台,同样诗词文兼修,同学为何不同命?

顾名思义,唐宋八大家共有八人,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在这八人之中,单以现今的名气而言,最大的可能有争议,苏轼、王安石、韩愈可能都有竞争力,不过苏轼的胜面应该比较大。

但若是说到名气最小的,曾巩就当仁不让了,那是怎么导致的这种结果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最直接的原因,传唱作品较少,尤其是没有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

21世纪,我们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文学启蒙读物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材。其内容逐级递进,基本涵盖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中国的各位名家巨著,是经过仔细筛选编纂的,每一次修订,每一次删减,都会引起广泛讨论,关注度非常高。

客观的讲,《语文》教材的作用十分之巨大,是青少年文学价值观的底层架构,也是对文学的最初了解,其课文结尾的“背诵全文”对扩大作者知名度和作品传唱度至关重要,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的作品入选了教材。

首先,唐朝的两位,韩愈的文章《师说》、《祭十二郎文》和诗作《左迁蓝关示侄韩湘》,柳宗元的文章《小石潭记》和诗作《江雪》,都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北宋的四位,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和词作《蝶恋花》,王安石的诗作《元日》、《泊船瓜洲》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文章《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水调歌头》、《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等,苏洵也有《六国论》入选。

单以这方面而看,仅有曾巩、苏辙二人未有作品入选,导致了国人在青少年期间对二人的作品知之甚少,是影响名气的最关键原因。

2.其政治知名度、影响力自己个人关系,都是影响名气大小的原因

先说唐朝的二位。韩愈是一代文宗,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坛领袖和古文运动发起者,也是朝中重臣,甚至在传说中还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伯父,这些条件让他没理由不为人所知。柳宗元则与韩愈当时并称,虽然比不了韩愈的盛名,但也绝谈不上籍籍无名。

北宋的六位,欧阳修堪称宋朝韩愈,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提携过无数文林后辈,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其余五位,都曾求学于欧阳修,堪称桃李满天下。

王安石就更不用说了,一场变法轰轰烈烈,上台又下台,不论诗文,都注定了他名垂青史。

再是三苏,苏洵文章写的虽然好,苏辙官职坐的虽然大,在后世的名气上终归是沾了苏轼的光。作为当世偶像,苏轼已经火了一千年,并将继续火下去,他的诗文还将会被无数人传颂。

曾巩就比较尴尬了。他的诗文都很好,但完全谈不上比其他人更好,他虽然也做官,可也没当到过参知政事这种高官,又没有苏轼这样的天才亲戚,也就自然导致了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处于名气最低的情况了。

二、曾巩名气既然远逊于其余七人,为什么还能入选唐宋八大家?

正如题主所说,既然曾巩名气并不大,那他为什么还能和韩柳欧阳三苏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这里面有两层原因。

1.“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源于明朝,有一个典型的入选标准

在明朝的朱右编纂《八先生文集》时,首次将韩柳欧阳等八人同列入内。明朝的唐顺之的《文编》中,在唐宋文章方面也仅录入他们八人。随后,明朝末年的茅坤,按照朱右和唐顺之的说法,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自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流行开来,渐渐为世所公认。

茅坤等人为何只选这八人的文章编纂成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处的明朝在经历元朝的混乱后,在文风上受两宋的影响最大,而宋朝的文风,其根本源自于两次古文运动。

在唐朝时,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

到了北宋,以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人为代表的师生团体一脉相承,继续坚持了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形式。他们的两次古文运动,对后世元明清甚至民国的文风都影响极大。

拥有共同的文风,是当代文人墨客的学习指南和努力目标,这就是茅坤等人将他们八人一起列入文集的重要原因,而随着茅坤的理论被逐渐认可扩大,“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就逐渐形成了,曾巩自然就成为了其中一员。

2.光有风格、有关系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水平能力过关

曾巩虽然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欧阳修的学生,是苏轼等人的同学,但这些都不是他能够入选茅坤文集,成为唐宋八大家一员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曾巩的文章写的好,还是曾巩有实力。

虽然我们如今了解的曾巩作品比较少,但曾巩还是流传了很多作品的。他的古文理论上承欧阳修,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

并且文章具有几个特色,一是文章写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又委婉曲折。二是曾巩虽然文字很质朴,少于修饰,但有时候在用词华丽,气势纵横。三是曾巩擅于写记叙文,条理分明,逻辑非常清晰,不多写景,但也有描写十分详尽的作品。

曾巩主要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

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嗟呼!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以上简要介绍了曾巩的文学成就,但同样也要看别人的评价和认可与否,这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体现。《宋史·曾巩传》、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对曾巩评价极高,王安石甚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爱子所守卓,忧予不能攀。”表示自己远不能相提并论,其中虽然是谦词的可能性更高,但也充分体现了对曾巩的推崇。

综上所述,从了解来看,曾巩在北宋时的名气并不小,同为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在文坛的地位绝不逊于其他几位。虽然曾巩的名气如今不显于世,但凭借他质朴无华、卓然一家的文章,足以入选唐宋八大家,也足以流传后世。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