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率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说慈禧不喜反怒,在慈禧玩弄帝王术打压曾国藩的某些个瞬间,面上的确有点这意思。
但剥去这层权谋假象,说慈禧“不喜反怒”是不准确的,较恰当的说法应
曾国藩率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说慈禧不喜反怒,在慈禧玩弄帝王术打压曾国藩的某些个瞬间,面上的确有点这意思。
但剥去这层权谋假象,说慈禧“不喜反怒”是不准确的,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喜忧参半”。
为何喜?这是显而易见的。太平天国势盛时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乃清廷心腹大患,现如今让曾国藩剿灭了,慈禧怎能不喜,内心只怕还会是狂喜。
说慈禧内心会狂喜,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太平天国覆灭之时,慈禧联合慈安刚垂帘听政不久,这时候的慈禧还远没到独宰清廷朝政的阶段,内政外交的实权有相当一部分还在助她政变上位的恭亲王奕䜣手里。江山半壁不稳,慈禧当然没有打压奕䜣,收拢皇权的现实基础,现在好了,太平天国被灭了,这等于是曾国藩无形中送了慈禧本人一份大礼,一个打压奕䜣的机会。
与清廷与慈禧本人,太平天国被灭都是极大的利好,慈禧怎能不喜。
但在当时,慈禧喜的确实不够轻松,因为伴喜而来的还有一份沉重的忧。
慈禧忧什么呢?
首先,自清初吴三桂引发三藩之乱后,清廷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掌有兵权。太平天国被灭时,曾国藩不仅是握有兵权,而是他手里的兵权足以对清廷构成生死威胁。倘若曾国藩反了,对清廷而言,其危害凶险程度至少不会小于太平天国。
这等于是猛虎在侧,慈禧当然很忧虑。
其次,对于没反的曾国藩,慈禧一方面要防范,另一方面还不得不赏。但怎么赏又颇让慈禧伤神。因为文宗皇帝在世时说过——“攻克金陵首功之臣封王”。可封曾国藩为王吧,弄不好能助长他由王而帝的野心,不封吧,似乎又成了君是戏言。
简而言之,对曾国藩必须赏又不好赏让慈禧很忧烦。
还有就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攻陷金陵后的所作所为让慈禧很生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很可能私吞了太平天国多年积攒下的“圣库”财物。要知道,清廷很想得这笔钱来渡国库空虚的难关。
这事朝轻了说可以定性湘军是不畏朝廷威严的骄兵悍将,朝重了说这就是欺君,性质严重的抗上。
为了维系朝廷的威严,对立下大功的湘军,慈禧必须惩罚,但这个度怎么把握?也够慈禧琢磨的。
入情入境地想一想,这几方面累加到一起,确实够慈禧忧的。
此时的慈禧不过三十岁的样子,但她呈现出来的朝堂智慧却不输历史上那些颇有手腕的帝王。
对于防范曾国藩,这事几乎从曾国藩领兵之初就开始了。到了太平天国被剿灭时,清廷对曾国藩的防范实际到了什么程度呢?
总体上,清廷的满蒙军事力量已对曾国藩的湘军构成了合围之势,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曾国藩一定看得到。
更关键的是,慈禧对大湘军体系已实现了局部瓦解,其内部的互相制衡已经形成。
简单说,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看似出自一处,实际却是一军制衡着另一军。就这一点,曾国藩就不敢轻举妄动,光一个左宗棠就够曾国藩受的了。
再说赏与罚。
怎么赏?怎么罚?既考慈禧的政治智慧,又考慈禧的政治魄力,说到底恩威并重要足够老道。
慈禧是怎么干的呢?
赏罚两道上谕几乎是同时送到曾国藩手里的,赏在前,罚再后。
在赏上,慈禧最终没给曾国藩封王,只给了一等侯,但与此同时,慈禧又定下了基调,凡汉臣,曾国藩的功名为上限,今后无人可越。
除了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慈禧对其他人很大方,凡有功之人都赏了,皆大欢喜的意思在这一刻很足。
但紧接着皆大欢喜的就是措辞严厉的罚,在这道惩罚性质的上谕里,慈禧点名训斥了曾国荃,并将湘军在攻克金陵过程中的种种过错、污点统统直指了出来,可谓是魄力十足。
整体而言,在慈禧那里,忧最终没成患;而喜则是一点没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