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为何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

自《公羊》以“王者大一统”、“君子大居正”二语开端,尊王攘夷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政治思想的主导。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如果不能被承认为正统,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统治信心,驾驭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0 01:48:05

康熙下江南,不得不跪拜朱元璋的七个理由

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的23年间,大清国至高无上的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世人皆谓康熙这一拜,拜稳了大清朝二百六十七年天下。

在我看来,康熙有七个不得不跪拜朱元璋的理由。

第一,跪拜朱元璋,是为了向天下郑重宣告,大清朝从此一统。

清初,明朝后裔并没有甘于寂寞,先后在南京、福州等地建立了南明小朝廷(1644年—1683年)。而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就是在南明灭亡、清朝正式统一全国的第二年。

这这个时候下江南、拜朱元璋,正是康熙皇帝宣扬清朝正统地位的大好时机。

而前明遗老们在朱家已灭,大明已亡的时刻,心理正在观望期,此时南下、祭拜,而且是“三跪九叩”的大礼,给了前明遗老们放下羞耻之心,跟随大一统王朝——清朝一起步入美好明天的理由。

第二,跪拜朱元璋,是为了表现诚意,向华夏文明低头。

南京是前明首都,明孝陵埋着朱元璋,这是两个对当时整个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图腾,康熙在南京向朱元璋低头叩拜,表达了满清倾慕、融入华夏文明的诚意,有利于缓解当时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人民对满清野蛮的印象,充分照顾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缓解了社会矛盾。

第三,跪拜朱元璋,是为了安抚清朝曾经对江南汉族人民的心理伤害。

1645年,清军在多铎指挥下,攻击明将史可法据守的扬州城,扬州军民坚守一月,终于不敌城陷。清军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这十日中,清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完全体现了野蛮对文明的伤害。扬州城死亡据记载达八十万人,千年繁华的烟花古巷变为废墟,扬州直到今日都没有恢复之前的荣耀。

而在这十日之中,扬州军民并没有放弃抵抗,抱着与敌同死的决心,前赴后继。

史可法面对诱降,不为所动,“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慷慨就义;史可法的全部19名幕僚无一人投降,或街头战死,或自杀殉国;扬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后郑重换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敌人,说“此吾土也,当死此。”副总兵马应魁,“每战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

此十日,风云为之变色,天地为之震动,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让清兵为之胆寒。

清军之凶残,还有“嘉定三屠”,不做赘述。

四十年后,康熙跪拜朱元璋,一如后世德国首相勃兰特跪拜犹太人纪念碑之举,可以说“康熙跪下去,清朝在汉族文明前才站了起来”。

第四,跪拜朱元璋,是为了收买人心,延揽人才。

江南是文采风流之地,名儒豪士不胜可数。他们身体虽然已经投降,但思想仍是拒绝的。康熙此举,让江南名士感动不已,当时记载“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于是他们放下心中执念,出仕为清朝统治效力。康熙一拜,让江南百万名儒士子归心,可谓拜得值。

第五,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在康熙看来,明朝值得内心尊敬。

大明立国二百七十六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终大明一朝,虽有土木堡之变,虽有北京保卫战,虽有中日壬辰之战,但没有割让一寸土地。朱元璋及其子孙这种对外强硬的态度让康熙从心底欣赏。

康熙八岁登基,在第一次下江南、拜朱元璋(1684年)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三大历史任务:擒鳌拜(1669年),亲临天下;平三藩(1681年),拒绝割据;收台湾(1683年),维护统一。这个时候,康熙只有三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这个时候,仍然有边疆外患。北边的沙俄和西北的葛尔丹对大清虎视眈眈。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向天下宣告,他要学朱元璋,驱逐外患,保大清疆土统一,国泰民安。

果然,当年(1684年),康熙就大破葛尔丹,并在1689年剿灭了他,西北从此平定。而从1685年—1689年,康熙又用了四年时间攻占雅克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打消了沙俄的觊觎之心。

第六,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内忧加剧,内心迷茫。

康熙晚年,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分化严重。他的儿子们的争斗也日益激烈。在康熙最后一次祭拜朱元璋(1707年)之前四年,康熙不得不杀了重臣、太子党羽索额图。这说明储位甚至王位之争早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康熙去拜朱元璋,其实也是因为朱元璋一生二十四个儿子,虽然他死后发生“靖难之役”,但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儿子们从来没有出现内斗之事。康熙此时已经内心十分煎熬,不知如何处理。

因此,跪拜朱元璋,也是康熙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

第七,跪拜朱元璋,是因为康熙内心认可、欣赏甚至崇拜他。

朱元璋起自布衣,前半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而后半生,揭竿而起,横扫天下,成就霸业,并将群臣握于股掌之间。

而康熙八岁丧父、九岁丧母,与孝庄太皇太后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周旋于辅臣之间,受制于鳌拜之手,也可谓步步惊心。后来康熙励精图治,十六岁亲政,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阻击沙俄,可谓是成就万世基业。

康熙晚年回顾自己一生,与朱元璋有不少相似之处,甚至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康熙就是以朱元璋为师、为友,朱元璋可谓他人生当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了他前进甚至超越的方向。

综上所述,康熙跪拜朱元璋,不是想拜,而是不得不拜。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在天命汗努尔哈赤、天聪皇帝皇太极、顺治皇帝的余烈之下,康熙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盛世,“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不愧为“千古一帝”。#文史知识局#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