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三国陈琳的讨曹檄文,诸葛孔明的“出师表”。见仁见智了。题主您好,我是莫非。
不知您这神来之文是说的哪方面?《滕王阁序》在我国文学史上确实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但对其内容
题主您好,我是莫非。
不知您这神来之文是说的哪方面?《滕王阁序》在我国文学史上确实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但对其内容单一,过于堆砌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若说词藻之华丽,用典之复杂,对仗之工整,那么在韩愈古文运动之前的很多文章,都有这个特点,尤其是骈赋。
骈赋,追求的就是词藻华丽,多排队,多对仗。比如左思的《三都赋》一经问世,“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传》)
再比如曹植的《洛神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等,都可算作是神来之文。
我们知道,《滕王阁序》是为《滕王阁诗》做的一篇序,由于写的太好,名气盖过了原诗,这确实挺神奇的,但也不是第一。
第一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为《桃花源诗》做的序,也是因为名气太大,盖过了原诗。
如果单从文学水平上讲,我也不认为《滕王阁序》会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好。当然我指的是范仲淹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儒家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或许在技巧上,《岳阳楼记》不如《滕王阁序》,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在对后世的影响上,《岳阳楼记》是完胜《滕王阁序》的。
当然,唐宋在气象上不是一个档次,文人的胸怀与志向也会有所不同。即便是晚唐时期的《阿房宫赋》也不是《岳阳楼记》能够比拟的。
《阿房宫赋》是晚唐时期,人称“小杜甫”的杜牧所做,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开篇便气象不凡,把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种纵横捭阖,鄙睨天下的气势完美的刻化出来。
接着描述阿房宫的规模和景色,“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再现了阿房宫昔日的热闹与辉煌。
当人们都沉浸在这份荣耀和辉煌中时,杜牧却指出“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中华五千年文明,经历十几二十次的朝代罔替,其中大部分原因都跟“骄奢淫逸”有关,这难道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继而总结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正是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们太容易忘记历史了,一个用了五千年不断验证的道理,一个用了几百代人换来的教训,一个用了几十次朝代罔替总结出的经验,这都不足以引起后人的警示。再去学西方,再去崇洋媚外,有用吗?
我承认,西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在去学习别人之前,是不是先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先回顾一遍再说。
一篇好的文章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在于给读者正确的指引。基于此,我把杜牧这篇《阿房宫赋》提升到《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之上,不在于文学技巧,而是思想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是莫非,欢迎关注莫非有话说。